余晖,1947年生,字东老,号越山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西泠印社社员,国家高级美术师。于1968年至1989年从事军旅美术工作,1989年至1996年担任西泠印社书记、副主任(法人代表)、副秘书长、出版社主任、主编等职,先后与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3位社长共事。1989年至1995年兼任西泠印社出版社主任、主编期间组织和主持编辑出版各类图书108种,其中包括《西泠印社九十年》《印学史》等画册。1989年至2005年利用工作之余创作出版了《历朝贤臣百图》《世界鸡百图》《水粉画玉兔百图》。1996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画技法全书》副主编,是该书的主要著作者。2005年至2007年编著的《影画竹子》《画竹概论》图书,于2008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担任《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年鉴》一书的编委和顾问,他创作的巨幅水墨画作《万马奔腾》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为G20杭州峰会创作20个参会国家领导人肖像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戎投笔,书画篆刻,做什么就要做精,余晖老师一头不算茂密的白发,和蔼憨实的笑容,轻声慢语的表达,激情温暖的眼神,既透露出饱经世事的阅历,又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信念?他对120多年的西泠印社有什么样的感情?他对当今的艺术领域有哪些见解?中国网浪潮新闻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网浪潮新闻:您是一位闲不下来的人,最近在忙什么?

  余晖:作为搞艺术的人,不创作,艺术生命也就停止了。我个人角度觉得既然做书画艺术,就要尽量多出作品,多出理论文章,多做研究。最近,我在做马、鸡和山水画主题的三本画册。另外,我发现,以西湖为主题的书法和绘画、篆刻类作品很多,但涉及西湖景色的大造型篆刻基本上是空白,我年轻时刻过版画,我们越山斋书画工作室现在正创作一套《西湖十景新貌》的篆刻作品,以打破这类作品缺乏的局限,它是一个长卷,每个景都是15X15厘米的大相。我还刻了一个西泠印社七位社长题材的“社长碑”,1.2×1.2米见方,是比较大的,我想留下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网浪潮新闻:您为什么这么喜欢画马?

  余晖:我是军人出生,抗美援朝结束不久,军队建制尚未改变,有一批老军人,包括马队骑兵团是整个编制回国的。我所在的部队在白湖农场执行军垦任务,周围是骑兵团骑兵营,抬头不见低头见,对马非常熟悉。战士们血气方刚,能冲能闯,敢于拼搏,这就是龙马精神,年轻人需要这种精神。认识了不少骑兵团的朋友,他们对马尤其是战马特别有感情,战友需要马的作品,自然而然,就走上了画马为主的艺术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晖先生作品

中国网浪潮新闻:您在西泠印社当过党委书记,也算是领导,当时正值西泠印社成立90周年,为了90周年有一个里程碑意义,做了不少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余晖:当时要做个纪念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难度特别大。时间很短,总共只有17天,我们在江苏宜兴找到一块巨石,有16吨,特别符合我们设计需要,但是运输麻烦了,如果用卡车运到孤山,链接孤山的一头是断桥,另一头是西泠桥,都是文物桥,谁也不能保证这两座桥的承载力和两边桥墩安全,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走水路。特别巧的是,西湖有两艘捞污泥的铁船加起来能够承载这块大石头,经过测量,两个铁船焊接到一起装上石头正好能够从断桥下面的桥洞通过,恰好可以通过铁船,半夜游客少的时候,悄悄地运到了西泠印社后山,又从萧山调来一台大型起重机把这块纪念碑吊上岸,这就是“夜运百年纪念碑”的故事。纪念碑也是西泠印社以新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里程碑,边上建了印学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西泠印社社址早期的建设集中在前孤山,为纪念西泠印社建社90周年,展示百年印学史,在浙江省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社里把后孤山也开发出来,立起了百年纪念碑,建了中国印学博物馆和文化长廊。

历史上,心越和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很大,我们在他当年打坐的六一泉附近,建立了中国印学体验馆。1990年,社里对柏堂右侧这一块的书廊进行了大调整,左侧圆洞门和围墙原来是兰花的展地,变成了有刘江先生题字的中国印学上的展墙,展出一些历史上杰出的印作品,书法廊也做了调整,还请启功先生题了“印人书廊”四个字。

当时有报道说,“孤山又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至此,康有为题词“湖山最胜处”的圆洞门在中间,从南和北两个山面连成一气,西泠印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设置。纪念90周年活动期间,香港文汇报提出“天下第一印社”的概念赞誉西泠印社,这个概念也迅速被海内外所接受。

中国网浪潮新闻:从90周年到120周年期间,您一直在默默的关注西泠印社,现在西泠印社发展了很多日本籍的名誉新成员,引起了社会关注,对这件事情,您是怎么理解的?

  余晖:中国汉文化有几千年历史,书法、绘画、篆刻是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西泠印社成立前,汉文化就对日本、泰国以及西部一些国家影响很大。在西泠印社建立期间,吴昌硕就和日本日下部鸣鹤有过来往,在1990年代时,西泠印社和日本天溪会共同建立了一块碑,就是见证。日本的一些艺术家,一直对西泠印社有崇拜之心,心越和尚被某些国家称为篆刻之父。早期也有一些来自韩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名誉社员,他们汉文学层次很高,学问和艺术造诣也很高。所以,从中国汉文化走向世界,从充分体现汉文化魅力的角度来讲,是必要的,只不过要掌握好分寸。曾经有一位是正式的日本籍会员,叫高木圣雨,当时在日本引起非常大轰动,他加入中国的西泠印社,对日本的艺术家来说,很多人就特别崇拜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西泠印社时候,外宾门市部每星期都有一到两次的国际交流,包括书画作品和各种艺术形式的交流,往来互访也多。我们欢迎更多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加入,同时,希望把握地区和数量上的平衡,让大家少一些误会。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了解西泠精神。

中国网浪潮新闻:西泠印社有很多年没有社长,对这件事情,老百姓也很关注。不同阶段的不同原因是什么?

  余晖:社长空缺,和西泠印社本社建设的文化演绎有关。西泠印社1904年成立,有社长是1913年,西泠印社由民间艺人文人组成,他们学问博大,又谦虚谨慎,不是推不出社长。吴昌硕先生在海外展出回来,被大家公推为首任社长,当时吴昌硕还说:“西泠印社,我一耕夫,何以敢长”?这些文人都虚怀若谷,相互谦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先生

我接触过的几位社长都非常谦虚。比如沙老(沙孟海),在1991年春季雅集活动写书法“龙马精神”时,边写边讲,龙马是传说,我们要讲究龙马精神,它是人的一种精神信仰,从此,龙马精神在全国传扬开了。沙老反复强调,西泠印社是印学老大哥,老大哥不是自封的,要好好做学问,要把事情做出来,所以他写《中国印学史》,非得我们自己出版社出版。接下去,是赵朴初、启功。抗战时期,马衡那时候空了一段时间,马衡下来到抗日之后,张宗祥在省市领导的关心下又把西泠印社撑起来了。启功2005年去世,这是第二次空缺。第三次空缺是饶宗颐去世后,到现在正空缺,现在社会各界都很重视社长的位置,这个人要扛起西泠印社的大旗,千年万代的传承下去,于是,就形成了宁缺毋滥的概念。

中国网浪潮新闻:现在选拔社员形式多样,您怎么看?

  余晖:更丰富一些了。早期没有社员大会、理事会,1979年初步形成了西泠印社社员和理事活动。后来有了理事会,有选举,现在要高考,通过考试入社,也是受大形势影响。历史上有一些特别有社会影响力的,也不用考试,比如像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还有像当年上海华东局的局长,在全国联系了一批文人,对西泠印社贡献很大。有些是个人要求,有的是邀请,有些是从西泠印社成长起来的,西泠印社名家辈出,形成了气氛,到目前为止,包括去世的,没超过700人。入社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做贡献。

  中国网浪潮新闻:近期有西泠印社的社员主动退出,您对这件事怎么看的?

  余晖:我也关注到这个人了,用现在网络上最流行的说法就是他想在艺术领域“躺平”,用这样一个方式所谓的给自己“贴金”,我就怀疑他加入西泠和退出西泠的目的性都有些“屌丝”的味道。

中国网浪潮新闻:外面有这样一个说法,现在西泠印社“肥了社员,亏了社”,您怎么看?

  余晖:现在的艺术形势、艺术市场、艺术氛围非常复杂。作为学术单位,我认为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怎样溯源,弘扬中国印学;二是怎样让艺术深入民间,为民众服务;第三,怎样让艺术在弘扬中与经济相辅相成;第四,西泠印社这个百年老社,怎样老树发新芽,不仅是社里责任,也是社员的责任,因为我们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晖先生作品 《万马奔腾》

  中国网浪潮新闻:从您作为西泠印社老同志的视角,看如今的西泠印社,会怎么评价?

  余晖:西泠印社2003年进行改革后,越做越大了,涵盖的艺术范围多了,内容多了,发展不错,社会上有一些说法,都是自然的。艺术和经济、和生产力的结合更紧密了,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文化也要变化,怎么变?是一门科学。现在西泠印社发展的“三套马车”出版、经营、学术,效果都很好。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反哺文化开拓,相辅相成。文化跟经济结合,我觉得要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中,体现三个内容:一是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溯源于中国文化。尤其印学,古人用它做记号,从原始手段到成为一个艺术体系,新形势下,有多少年轻人知道?要好好挖掘、溯源、梳理、传承和弘扬,才能把这种中国唯有的艺术品类发展好;第二,西泠印社作为学术单位,应出更多的学术成果;第三,经济和文化结合,怎么转化?怎么弘扬自己?这都是要研究的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晖先生作品 《西湖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