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县关河口段。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记者 王昕 摄

2018年,我省开展“请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活动,通过招募长城保护员、募集保护资金、成立民间组织等方式,推动形成政府、百姓、长城保护员和社会各界联手保护长城的新机制;

2021年,《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正式施行,为全省长城保护提供了依据与指导;

2022年,我省印发《山西省长城重要点段保护方案》,推进全省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

2023年,我省发布《2023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工作要点》,要求省市县统筹谋划、协同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山西是长城文化资源大省,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在山西,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阳泉等8市39县(市、区),总长1410.06公里,占到全国长城资源的近百分之十,位列全国第三。

据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包括1个管控保护区、39个主题展示区、20个文旅融合区、95个传统利用区(村)。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省针对境内长城点多线长、保护难度大的问题,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持续开展长城保护修缮工程,以省内明长城为主线,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和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点,营造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形成了“一带、三段、六区、多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我省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布局,将132个项目纳入省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库管理,忻州长城博物馆等8个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2.92亿元专项资金落地我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项目示范引领效应充分彰显。

与此同时,我省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发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品牌作用。截至目前,“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累计投资152.2亿元,建成3074公里,基本覆盖重点展示段点。同步建成了慢行道162公里、驿站22个、房车营地14个、观景台35个,并不同程度配置了广场、停车场、厕所以及旅游标识、解说等公共要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长城文化景观带(点),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放性和公益性功能。

为更好地展示传承长城文化,我省打造出“长城+历史”“长城+生态”“长城+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以古城、长城文化博物馆、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文旅康养集聚区等多种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载体,雁门关、李二口、老牛湾等景区发展态势喜人。同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带动了长城沿线露营、滑雪、民宿、文创等文旅新业态新产品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背景下,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不同程度发展“长城人家”、农业观光、手工作坊、特色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比如,代县雁门关—广武城核心展示园区的雁门关村、前腰铺村、后腰铺村被纳入雁门关5A景区范围,山阴县旧广武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偏关县老牛湾—丫角山核心展示园区内的老牛湾村、滑石堡村、万家寨村等村落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繁峙县韩庄村、茨沟营村成为3A级旅游景区。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文旅厅将持续从推动相关规划落地落实、做好长城本体保护修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文旅产品打造、完善配套设施、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加强宣传展示等几方面发力,努力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出山西声音、贡献山西方案、展示山西形象、体现山西担当。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