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晚清的风云人物,李鸿章绝对算得上一个。

从古至今,人们对他的评价呈两极分化。

有人说他是英雄,凭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

也有人说他是“卖国贼”,只会割地求和。

李鸿章去世后不久,为了纪念这个影响了中国近代史40年的名人,梁启超为其写下传记——《李鸿章传》。

作为李鸿章的公敌,梁启超在书中没有刻意夸大其成就,更没有为其鸣冤。

他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李鸿章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李鸿章这个人,实则无法一言以蔽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誉谤满天下”,是对李鸿章一生最贴切的评价。

他的前半生,为中国创下无数丰功。

1823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庐州府,这一年,欧洲各国开始把势力侵入东方。

那时的中国,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1850年,李鸿章进入翰林院,之后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那时的李鸿章正在安徽巡抚手下做幕僚,听闻曾国藩抵达建昌,立刻投入恩师麾下。

凭借曾国藩的信任,李鸿章很快成为了他的左右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1年,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50万大军东征,杭州、宁波等城市纷纷被攻破,作为经济命脉的上海危在旦夕。

当时的八旗兵已毫无战斗力,只得向曾国藩求助,曾国藩决定让李鸿章带兵前往支援。

这是李鸿章建立功名的开端。

他回到老家募兵,三个月的时间募集到6000人,立名“淮军”。(后来淮军成了清末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

这支队伍,在李鸿章的带领下所向披靡,与太平军的几次交战都大获全胜,仅用两年时间,就扫平了太平天国10余万大军。

立下赫赫战功的李鸿章,维系了清政府的稳定,被封为一等肃毅伯。

这么来看,李鸿章这个人极具军事才华,一上沙场就所向披靡,能臣也!

但梁启超对李鸿章这段经历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的胜利,当然离不开他精巧的用兵之道,但更重要的,是他赶上了一个机遇满满的时代。

那个时候,欧美各国刚和中国通商,不希望中国处于战乱,面对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他们打算支持一方打压一方。

起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提出“平等博爱”的太平天国上,不料太平天国内部常常自相残杀。他们知道这些人难成大业,于是转而帮助清政府。

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一支由洋人军官领导的雇佣军立刻被纳入李鸿章的指挥,他们还向李鸿章提供了先进的洋枪洋炮。

依托上海殷实的财政,李鸿章一年时间扩军近7万,加上洋人军官的训练,淮军成为了一支实力极强的队伍,这才为他后面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所以若以天纵奇才来论断他,显得偏颇;

但说他是空壳竹笋一无所是,那更是错误。

应该说,李鸿章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发挥了自身的才能,于是一飞冲天。

他凭借着不俗的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梁启超是这样评价的: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

“洋务”二字,概括了李鸿章三十多年的事业。

在上海的日子里,见识了西方船舰武器的李鸿章深知清政府的落后。

他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大力发展军工业与贸易。

而后开铁路、建招商局、织布局,大力发展实业,再用赚到的银子造船造械,筹建海陆两军。

但就是这两支他花十年练就的兵力,却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被敌人打得溃不成军。

洋务运动就此走向了失败的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将近三十年的改革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让一个落后的小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李鸿章看到了他们在教育、军事、交通上的举措,却没有看到明治维新是全国上下一条心,从技术到社会的全面变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既不是国策,也没有被全民接纳,身为领导人的李鸿章甚至都没有决策权。

1888年,李鸿章奏遣朝廷修京通铁路,折子送到朝廷时,守旧派的大臣们炸开了锅。

有人说会动了龙脉,有的说会冲撞了祖上,导致这事一直没有进展。

李鸿章见状,和当时的亲王商议,找个机会让慈禧太后体验一下火车,没准太后一高兴就同意了。

于是慈禧来到颐和园体验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火车开动时,看着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在没有人拉动的情况下还能又快又稳,慈溪很是惊讶。

亲王一看有戏,刚想跟慈禧提修铁路的事情,没想到这时慈禧说,前面这个冒着黑烟,发出呜呜声音的东西不好,能不能拿掉。

当时的法国工程师在一旁解释,说这个是火车头,如果把它拿掉,车厢就走不了。

没想到慈禧却说:“怎么走不了,让奴才们拉着走不就行了?人少了拉不动,就多派些人好了。”

这就是李鸿章面临的局面——

推动一切事情,还要精心策划,最终也不一定奏效。

洋务运动的结果,或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背负着卖国的骂名。

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人们视为“当世秦桧”。

但梁启超认为,中国的衰败,李鸿章固然有责,但即便李鸿章没有犯错,当时的中国也很难逃脱被侵略的命运。

李鸿章的转折之路,起于甲午战争,他享誉整个时代的好名声在这期间被完全埋没。

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2年,日本和朝鲜发生争执,他任凭朝鲜自行交涉,最终给了日本出兵的借口。

而在日本已经摆好作战态势时,李鸿章没有第一时间想好应对策略,而是求助俄国和英国进行调停。

两国都假称一定尽力,却在暗地里拖延,等着坐收渔翁之利,最终让日本抢占了战争的先机。

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开始就已经定胜负的战争。

李鸿章这种“联合制衡”的外交策略,最终也成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理由。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欧美各国纷纷以抵御别国的理由,逼迫中国租借土地。

1898年,刚刚亲政的光绪皇帝,痛恨李鸿章误国行为,下令解除了李鸿章的各项职务。

从结果来看,李鸿章是一个失败的外交官,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罪责都应该由他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甲午战争时期,整个朝廷都充盈着一股骄横的气焰,面对危机,他们不但不出手相助,反而处处掣肘。

甲午海战开打时,他们坐山观虎斗。

刘公岛战役,舰队在投降以后,竟有当事者给日军写信,让他们返还“广丙号”,声称这艘船隶属于广东水师,而这场战役“跟广东省无关”。

于是有西方评论家说道:

“日本与中国的战争,实际上是与李鸿章一人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拥有才华和远见,也抱着一颗强国之梦,他在位高权重时做了很多努力,却也没有冲破腐朽的枷锁。

最终成了一个彻底的悲剧人物。

这句话,表达了梁启超对李鸿章命运的感慨,但又何尝不是抒发自己的心声?

在写《李鸿章传》时,梁启超刚刚经历维新变法的失败而流亡国外,他为李鸿章没有人支持而感到悲凉,就像在朝廷中的自己一样。

在那个动荡不安、充满黑暗的年代,没有人该承担责任,也没有人不该承担责任。

只是李鸿章作为位高权重之人,错误被无限放大,成为背负一切的千古罪人。

因此在我们批判李鸿章时,或许也要回看自身:

国民之责任,自古来人皆有之,贤者能无丧耳。

这个国家,这片土地,实则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兴亡之责,在吾肩臂。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奋力托举。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林觉民《与妻书》

作者 | 海边的渔车夫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