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能平定太平天国,取得镇南关大捷,为何甲午战争中屡战屡败?
当八旗兵不足为依靠时,地方团练便迅速崛起壮大。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是赫赫有名。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湘军和淮军勇猛无比。自此,淮军便成了清朝的主力军和国防军。剿灭捻军、消灭阿古柏、镇南关大捷,淮军都大放异彩。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不管是朝鲜战场,还是辽东战场,淮军丧失了往日的威风,为何又会连战连败?
清朝内部矛盾突出
纵观古代历史,有战争的地方,朝堂之上就会有主战派和主和派。南宋初年,面对金国举兵南下,秦桧是主和派的代表,岳飞是主战派的代表。文官主和,武将主战,这是在最为正常的事情。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内部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也”。可身为淮军领导者的李鸿章却主张停战和议,而身为军机大臣,又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却主战。这显然是矛盾的冲突,文官主战,武将求和,只能说明两人不是为了国家,而是各怀目的。
翁同龢和李鸿章素来不和,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便很好地说明两人的关系。翁同龢主战,无非是想借战争来消灭李鸿章的势力。李鸿章主和,也只是有自知之明,淮军早已今非昔比,可谓逢战必败。
大敌当前,朝廷上下没有同仇敌忾,反而是尔虞我诈,各怀鬼胎。这对军队士气是一种打击,也带不来好的结果。甲午中日战争还未开始,往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淮军就已经输了一半。或许淮军的落败,就是对清廷内部大臣的一种嘲讽。
淮军的落后与封闭
晚清时期,天下并不太平,全国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战乱。清军中的军官大多是凭借在战乱中的军功,一步步提拔起来。作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淮军,这种情况更是遍地。剿灭捻军,平定云南和西北战乱导致淮军将领空前膨胀。
十九世纪,清朝被卷入世界潮流,全世界各国都在全方面的改革,唯有清朝坐井观天。军队不管是编制,还是作战方法都是全方位地落后。各级军官没有学习近代军事知识,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不过是从战乱中得到。可时代永远在进步,不积极学习丰富,便是一种落后。
淮军虽然有西式武器,但思想状态和打法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古代作战之中,编制的落后也是淮军落败不可忽略的因素。日本陆军已经形成“师团-旅团-联队-大队”,已经是德国陆军的标准化。而淮军还是以营制为主,这就导致在战场上军队有力使不出,机动性大大下降。
军队编制的落后,让统率三军的将领根本无法直接调动全军。看似清朝拥兵百万且都有近代化的武器,但真正能调动的兵甲,不过是一些亲兵。武器虽先进,可缺乏训练,所有都是一纸空谈。淮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利,也丧失了在清军中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凯的新式陆军。
总之,晚清的普通民众对国家大事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甚至有点愚昧。那些地方的督抚以及封疆大吏为了仕途,个个都选取“明哲保身”。纵使大清有百万雄兵,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淮军的战败是古代军事体制对西方现代体制的一种完败,就如同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是东方农业对西方工业的一种落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