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太平天国起事之后,满清朝廷根本无力家剿灭,这关键在于八旗与绿营已经彻底糜烂,在这种情况下,满清不得不让地方自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满清虽然知道如此一定会形成地方割据,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没有办法,虽然是饮鸩止渴,可火烧眉毛先顾眼,只能这样了。

于是,在朝廷的允许之下,由曾国藩组成的湘军,左宗棠组成的楚军,李鸿章组成的淮军先后代替八旗与绿营。这三支由汉族大臣组成的地方武装成为击败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待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满清基本上也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虽然慈禧裁撤的湘军,但根本没有动其根骨,而对于淮军与楚军则根本没有裁撤,淮军还一度成为朝廷军队的代替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湘军被裁撤时,淮军也有裁撤,但也留了约五万人。李鸿章创建的淮军,主要是一种现实的军事功利目的。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帮助湘军而出现,二是为了消灭捻军。这两个方面的动机,均是出于军事的考虑,而非政治。对于淮军,李鸿章目的就是刻意培植自己的军事势力,借以实现“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志愿。

李鸿章作为淮军的开创者,没有向这些人提供赖以维系凝聚的精神力量,而是十分注重功名利禄的刺激作用。这种用人标准,使得432名淮军军官中,有科举功名的19人,仅占5%,其余均为武科、行伍、世职、军功等。李鸿章较注重罗致实际型的人才。因此淮军幕府多精明练达之士,而绝少道学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淮军中最有名的是有四名将领,这四人号称淮军四大金刚,‌‌淮军的四大金刚是‌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和‌吴长庆。‌这四位将领在淮军的组建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四人最有出息,能力最强,功绩最大的就是刘铭传

刘铭传在剿灭太平军的无锡之战中,俘虏太平军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致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爵。后来是台湾建省首任巡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树声也是因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发家,因功升为山西布政使,而后署理山西巡抚。次年升漕运总督。此后先后担任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贵州巡抚。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因挫败日本驻朝鲜公使在朝鲜的政变阴谋,获赏太子太保。他是四大金刚里,官职做得最大的一个。

潘鼎新因镇压苏南、浙北一带太平军。封道员。后加封布政使衔。在格林沁战死后,清廷震动,调任山东按察使,因击败捻军有功,升山东布政使。后在天津办理海防事务,后历任云南布政使,巡抚、湖南巡抚等职,但由于在越南谅山败于法国被革职,他是四大金刚里最倒霉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里最值得一提是吴长庆‌他虽然在战斗中表现一般,官职也做得不高,原因在于他和李鸿章的关系最为恶劣。但他却是最幸运的一个,关键的一手提拔了袁世凯,对清末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长庆出生在道光九年的庐江县,应该说,吴长庆家境相当的不错,其父吴廷香,曾为是当地著名塾师。可问题是,吴长庆自幼就不爱学习,老爹虽然多加培养,但几次参加考试,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为此吴廷香哀叹,我也算是桃李满天下,教出来的进士也过百了,咋就交不了自己儿子,而吴长庆从此弃文从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三年六月,太平军攻入安徽桐城、庐江一带。吴廷香由于在当地颇有号召力,因此被大家推举组建团练武装,时年24岁的吴长庆随父加入乡勇团练防守庐江,九月二十七日,由于庐江兵力单薄,又缺少援军,被太平军攻克,吴廷香战死。吴长庆因去袁保庆(袁世凯嗣父)搬救兵未回来,躲过了一劫。父亲阵亡,吴长庆对太平军充满怨恨。

而清政府为此却赐恤其家,赏给吴长庆云骑尉世职(五品)在这种情形下,吴长庆就成为这股小部队的头领,继续参加对太平军的围剿。之后,大小数十战,在咸丰十年,吴长庆因军功加封都司衔换(四品武职),吴长庆的行动很快引起了曾国荃的注意,就推荐给大哥,两江总督曾国藩,于是就成为湘军的一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十一年,吴长庆率部与刘铭传、潘鼎新、王占魁等配合湘军收复庐江,攻占三河。曾国藩大喜,即令其以所部五百人,创立庆字营。并亲笔书写"忠孝坚定,不可挠折"八个大字,以示鼓励。同治元年,李鸿章创立淮军,因吴长庆是安徽人,于是曾国藩将庆字营划至淮军,吴长庆就成为淮军初始十三营之一。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吴长庆只得到总兵一职,地位太过一般。

无论是剿灭太平军,还是后来击杀“捻军”,吴长庆存在感并不强,都是充当副手多。表现机会不多,封赏程度自然不高,最高职务不过提督,这与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等压根就没法比,是混得最差的“四大金刚”,有点憋屈。吴长庆又因镇压捻军,转战多省。因军功被朝廷授予“瑚敦巴图鲁”名号,封正一品衔,加提督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治十三年,45岁的吴长庆率部修筑江阴、江宁炮台,加强长江防务。光绪二年5月22日,宁国府天主教徒白会清、黄之绅、杨琴锡等,以教会之名,横行乡里,欺压良善,激起民愤。乡民将黄之绅、杨琴锡打死,放火烧毁教堂。在这种情况下,西洋教士指控乡民何诸为首,要求当地政府立即处死一干人等。

在此情况下衙门到处抓人,民众惶恐不安。两江总督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派吴长庆前往处理。这个时候何诸对吴长庆说:当时衙门乱抓乱捕,民众惶惶不可终日,他为了早日平息此事,才自首认罪。而西洋教士仗着特权,咄咄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方各执一词,吴长庆冷静分析,查明事实真相,上报沈葆桢:认为何诸无罪,主张严惩教会的不法行为,并建议沈葆桢亲自审理此事。沈葆桢听从吴长庆建议,圆满的解决了此事。

光绪七年,52岁的吴长庆率军北上驻扎登州蓬莱阁并节制山东全省军务。第二年清朝属国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以保护侨民的名义要出兵朝鲜。为阻止日本对朝鲜渗透的阴谋,时任北洋大臣张树声决定派兵东征朝鲜,并在他力荐之下,吴长庆出兵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月初,吴长庆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二营四哨约3000余人,于登州乘坐军舰“威远”号以及轮船招商局的船只前往朝鲜,其余部队陆续跟进。与吴长庆一起出兵的就有帮办军务,23岁的袁世凯。

在朝鲜仁川附近登陆,休整数日后,吴长庆率军北上,由袁世凯充当先锋。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月十二日清军进驻汉城,迅速平定朝鲜内乱,清政府因功赏吴长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在驻扎朝鲜期间,指导朝鲜外交,维护华侨利益。吴长庆有力的维护并加强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遏制了日本的扩张,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从而确保我国东部沿海的安全。吴长庆驻朝鲜两年有余,深受朝鲜人民的爱戴。

吴长庆虽为李鸿章部下,但两人之间关系一直不好。平定朝鲜内乱后,可李鸿章一心希望牺牲朝鲜利益换取清朝自己安全,但被吴长庆拒绝。但因此事导致清流派批评李鸿章外交软弱,令李鸿章对吴长庆更加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十年春,有情报称法国军舰将直抵京津地区,清政府为加强海防,调吴长庆所部三营移防辽宁金州一带,然而另外三营却被留驻朝鲜,由袁世凯接替吴长庆的位置。回到金州之后,吴长庆突然病情加重,于光绪十年七月十三日,病逝于金州军营,终年56岁。

平定“壬午兵变”,展现清朝威风,吴长庆却受到冷落,不免郁闷,但追随他前往朝鲜“平叛”的袁世凯,却扶摇直上,成为近代风云人物。袁世凯崛起第一“贵人”,假设没有吴长庆提携、赏识、重用,袁世凯将永无出头之日,平凡过一生,没多少人会记得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长庆,一生都未能位列“封疆”,基本都是在武官提督职务上混,先是任浙江提督,后担任广东水师提督(未赴任)。此外,吴长庆还一度受张树声节制,实在憋屈。

吴长庆去世后,李鸿章疏请优恤,清政府赐谥号“武壮”,并付史馆立传,准于立功地方,建专祠。朝鲜国王李熙派使团专程奔赴庐江参加葬礼,并捐资与清政府共同修建吴长庆故居。在今天韩国首都首尔,有朝鲜高宗为纪念吴长庆而修建的靖武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