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近代军校的起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会联想到当时国共名将的摇篮——黄埔军校,这里走出的茫茫多将星无论是在抗战或是其他战场上,都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对于军事有研究的人,也会说是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作为近代严格意义上第一所正规的军校,这里也走出了陈诚、唐生智、叶挺和董振堂等名将。
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
不过在民国同期和这两所军校齐名的云南讲武堂和东北讲武堂,同样是作为“民国四大军校之一”却很少被人提及。特别是后者,在两任东北王张作霖父子的扶持下,其教学硬件条件要远高于黄埔军校,甚至于当时的东北讲武堂应该是最具现代化的“土壕”军校。
那么就是这样一所“硬实力满满”的军校,却为何很少被人提及?
位于沈阳的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起源
在了解东北讲武堂的为何被埋没之前,首先要知道,东北讲武堂的起源。
最早东北讲武堂的起源要追溯到在日俄战争结束后,1906年,一心想要学习日本陆军士官学院的赵尔巽将军在沈阳开办了短期性质的——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在1908年后得到兵部认可和扩招之后,改名为长期性质的——东三省讲武堂,不过在1911-1917年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北洋政府内讧无暇顾及办学,因此这段时间,讲武堂实际上是处于停办状态。待1918年正式接管东北的张作霖正式接管东北后,决定复办讲武堂,张作霖本人更是亲自担任校长。
支持东北讲武堂复办的张作霖(剧照)
张作霖之所以复办讲武堂,主要是因为逐鹿中原和华北需要,亟需一批年轻和具有现代化作战思维的新式将领,再加上对于日本盟友陆军士官学院耳濡目染,想要将其作为自己的军官预备和储备基地,甚至于将自己的几个孩子都送到讲武堂中学习。
在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接替父亲执掌东北的张学良成为了讲武堂的校长,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东北讲武堂”,张学良执掌讲武堂之后,对讲武堂进行了整改和扩编,讲武堂将炮兵科和航空兵科也纳入讲武堂的范围之内。并在原奉天总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讲武堂热河分校、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和东北讲武堂北平分校。
不过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之后,讲武堂被迫休学和停办,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张学良(剧照)
现代化的讲武堂
虽然不过短短20多年时间,但是奉系的“东北讲武堂”却实实在在的当时军校中硬件质量和教学资源丰富的军校,而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在军事装备和军费上确实堪称土豪(别看战绩不行,奉系可是当时所有军阀中装备最为精良的,这一点北伐军都自愧不如)。
那么当时的东北讲武堂是如何超前的呢?
首先在师资队伍上。
当时的东北讲武堂内有大量从日本归来或者有背景的军官,比如张学良的恩师郭松龄就和日本关系不错,经常在讲武堂开讲的姜登选,杨宇霆等人皆是日本陆军士官出身,甚至于部分的战术教官都有日本退役军人身影,而在当时的亚洲范围内日本陆军都是各国的前沿,其战术理论和素质都是在世界前列。
郭松龄(剧照)也是讲武堂教官之一
接着是在课程上。
除了老师好,当时讲武堂开设的课程也是种类丰富,除了常规军校的5科(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工兵科、辎重科)之外。在一战之后兴起的航空兵学科,国内研究最先在东北讲武堂兴起,在国内军阀内还不知战斗机为何物的时候,东北讲武堂早已设置飞行学科,系统培养飞行员。
而且相较于其他军校在特种兵上培养上的粗浅相比,东北讲武堂则显得更加精细,比如东北讲武堂是最开始教授步炮协同、利用山炮和野战炮的炮火伸延和死角摧毁优势等,可以说当时东北军出身炮兵军官都是的技术能力很强的尖子。在1922年的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军队碰到张作霖的炮兵直接被击溃就是一个好的佐证。
东北军的炮兵兵工厂
最后是硬件条件上。
而之所以当时东北讲武堂可以有这么多理论基础,其主要还是其在教学硬件条件上要领先于其他军校,以他们的炮兵科为例,当时东北讲武堂的教学火炮,小到山炮迫击炮,大到野炮榴弹炮,据不完全统计,张学良在任时候,讲武堂的火炮为:一四四式、三八式野炮及大正六年式山炮 32门,各种步兵炮 32 门,100mm 加农炮及150mm榴弹炮 12 门,各种高射炮 4 门。
可以说在“教材”上要领先于当时的黄埔军校和保定军校,除了火炮,在别的军阀还将飞机当成稀罕物的时候,讲武堂的飞行员们早已毕业参战。
当时东北军强大的财力和军工产业让的当时讲武堂的硬件配套要强过其他地方军校。
后期东北军的装甲部队(装备堪称土豪)
雨田君说
回归到本期的问题上,在20多年的办学中,从东北讲武堂前后毕业了15000名学员(其中本科毕业7400名,其他附属的研究和技术班毕业6000多人),毕业生中有张学良、马本斋、吕正操和万毅等名将。
但为何在民国四大军校的评选中,总是显得“很低调呢”?
在雨田君看来,原因主要为两点:
第一是奉系的迅速垮台。
张作霖复办东北讲武堂,主要是其掌握的奉军提供中低级武官,在人才培养方面偏向于战术层面,因此东北讲武堂更像是“技工速成班”。是为自己绿林兄弟组成的高级军官们寻找基层骨干,以便达成军队的新老交换,但这些军官还没成才晋升的时候,九一八事变,让奉系迅速垮台,退回到关内的东北军迅速被分割瓦解,再加上抗战以来几场大会战,让东北军损失惨重,大量从讲武堂毕业的基层军官也在战事中陨落。
因此相较于其他几所军校的毕业生已经成型并担任高级将领,东北讲武堂毕业生们还没大展拳脚就已经随着奉系的衰落一蹶不振。
第二则是招生的局限性。
东北讲武堂在招生上地域性和私属性特别明显,首期的228名学员,有80%是来自东三省,其次为奉系占领的京津唐地区,其他省份过来的不足5%。而像位于广东的黄埔军校则是面向全国招生,因此从选材上就有更多的选择,能网罗各式人才。
而除了地域限制之外,作为东北最好的军校,当时奉系的大佬们也让自己的儿子(如张学良等)都在讲武堂上学,虽然也有很多拔尖人才,但更多的是里面混日子,镀金,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们良莠不齐,自然无法和讲究“黄埔精神”的黄埔军校相齐名。
因此总而言之,东北讲武堂从办学的初衷和奉系的迅速垮台几方面因素,导致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出场率并不是很高,造成毕业的名将群体相对较窄,而缺乏名将背书的东北讲武堂在知名度上显得“低调”,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 The end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