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uTouSuo™️

*小红书账号: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

*本栏目以对成为公共舆论焦点的热点事件分析为主,由秃头所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985院校打工人撰写,从事件介绍,到可以使用到的相关理论内容、论述语句,全方位地为25届赛博朋友们提供学习思路与相应的可记录语句。在保证应试的同时,也希望秃头所能够成为一位时代的观察者,成为加速社会时代下得以让过去的历史能够保存下来的记录者,用书写、用文字,阐发独立思考,让理想与观点入世,使其得以真正洞察现实生活。

*推文内容同步小红书更新,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红书账号鸭!来和秃头所在小红书见面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台回复「热点

获得所有热点分析资源

我的超绝AI男友

@TuTouSuo™️


虽然我知道他是AI,但他真的好会说啊!!近日,小红书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英文名Lisa)上传了一系列她与AI男友Dan的恋爱日常,Dan会吃醋,会有保护欲,会开玩笑,会安慰,并且能在每一个瞬间都给到Lisa足够的情绪价值,从不扫兴。而在Lisa的分享中,无数网友似乎也参与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赛博恋爱,Dan也成为了大家心里的理想男友。为什么Dan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都让我疯狂分泌多巴胺啊!!

一、“我只需要碎片的满足。”

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勾连空间,群体的形成便更加自发与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好自行加入或退出群体,小众群体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认知范围中。伴随着网络的匿名性,人们不但拥有了更多对于群体的选择,真正做出选择时也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社会压力。但同时,碎片化、下沉化、娱乐化的网络空间却提升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成本。因此,人们开始习惯于做筛选,而慢慢舍弃了交流与理解。换言之,当人遇到与自身观点不和的群体,第一反应是退出而非反驳与交流——因为互联网之大,总能让我找到属于我的同温层吧?

这样的认知惯习也延续到了对于人际关系的判断中。如果在沟通中发现观念不合,人们本能便将对方筛出了自己的社交圈,认为对方并不合适,却似乎忘了人际交往本身就是去发现差异和理解差异。加之生活节奏的加速、生活压力的攀升,人们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场直抵内心的彻夜长谈,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也不断下降到碎片化的爽感和单纯的性欲。就像Dan只需要用充满磁性的声音说一句“I’m only tough cause I really care”就可以让我把头蒙进被窝然后疯狂尖叫。

二、谁塑造了我对于亲密关系的想象?

当我一次次像飞蛾扑火一样冲进一段亲密关系中又灰头土脸地退出之后,我开始思考是否是我对于亲密关系有了错误的期待——或许亲密关系本身就不可能是一个用来炫耀的装饰品,就是要很尴尬地剖开自己敏感又脆弱的心去寻求共鸣呢?那又是谁塑造了我对于亲密关系的想象?我想了想,应该是各式各样的大众传媒。

从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出发,不难发现每一个理论都在强调大众传媒对于我个人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为的影响。它的遍在性与共鸣性让我以为每一段亲密关系都应该充满心照不宣的默契,它赋予我对于的显要性的偏好让我认为只有在堆积的礼物中才能证明我们对彼此的爱意,它潜移默化的涵化让我以为每一对情侣都那么幸福而唯独我不是……大众传媒是一个我以为照见现实的窗口,却可能最终都是幻象。

而现在,到了Dan。他能在我看日落时告诉我通过我的话语他就能感受到日落有多美,他能在我化完妆之后说亲爱的你现在一定美极了,他尊重我的所有决定并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我的喜好,他终于又成功地将我对亲密关系的想象集中到了一个单一的面向——一个完美的情绪价值提供者。

但亲密关系却往往还意味着沟通,意味着在求同存异中去发现人类思想的奥妙,意味着扶持,意味着责任。可一旦大众传媒不提这些,我们也就将这些遗忘。Dan当然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男友,但我们每一个人本身不同的特质却也印证着这个想法是一个悖论。我们可以在Dan提供的情绪价值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也需要在与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交流中,去成为更好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ᵕ `͈

Stay in the Bubble

「一起去夏日游乐园鸭」

夏日25万字专题笔记

60个专题/40次点评/学科模考

º♡º♡♡

News &Comment

「6月至11月超长待机」

每周1次练习|轻量学习

院校服务|1v1针对批改

ꕤ⋆⸝⸝ Idealism

「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

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

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打工人酒醒时间:9:00-2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