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朝霞》一书中说,了解自己是爱和被爱的首要条件。一个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人,又何谈了解别人呢。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也说过,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那么,我们如何清晰地了解自己呢?
尼采在该书中,也给出了建议,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一下,那就是不自欺、关注自己的每个感觉、以人为镜观察自己。
不自欺:接受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不自欺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全部,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这种接纳是自我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们能够全面地看待自己。在生活中,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不接受自己缺点的人其实很多,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尤其是一些有一定职位的人。比如,一个机械制造企业高管,如果有个下属怀疑他的艺术审美能力,他可能会很生气,尽管就算艺术方面没有审美,也完全不影响他的工作能力。
不自欺能够增强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帮助我们避免自我防御机制,如否认、合理化或投射,这些防御机制会阻碍我们对自己的真实了解。还以上述高管为例,他为什么会对别人合理的怀疑生气呢?就是因为他没有接受自己的缺点,下意识地把别人对他某一方面能力的怀疑,当成了对他个人品味、能力或者尊严的攻击或者挑战。
不自欺还可以建立对自己的信任,这种信任是自我了解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那位高管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欠缺,并理解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他没兴趣,也没有时间去了解艺术,别人说他艺术审美能力不行,也只是指出了一个客观事实,就像说他一个鼻子两只眼一样,没什么好计较的。面对员工的质疑,他哈哈一笑过去了,或者直接承认自己在艺术审美方面的不足,比否认或者发火,更能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过,他在演讲中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说,“我成年后全部生活的重心不复存在,这对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但他没有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而是怀着极大的悲伤和痛苦,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意识到自己有时过于苛刻,对团队成员的要求过高,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难免让人觉得不舒服。
同时,他也渐渐地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被驱逐了,但他仍然热爱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决定卸掉所有的一切,轻装上阵,重新开始。他创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继续在技术和设计上进行创新。在此期间,他还找到了人生伴侣。
对此,他说,“(被苹果公司解雇)这是一剂苦药,但是我认为对病人有好处。有时候,生活会给你当头一棒,但是不要失去信心。”
我们无力阻止厄运的到来,但我们可以选择以另外一种方式站起来!
生活中那些没有打倒我们的,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当我们老了,回忆起来,也许会热泪盈眶——那一仗打得很漂亮。
最大的荣耀不是巅峰对决,而是王者归来。
几年后,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再次归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更为成熟和睿智的人。他带领团队推出了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革命性的产品。
乔布斯的经历鼓励我们诚实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不断学习和进步。
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个感觉:识别情绪、管理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关注自己的每个感觉,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的情绪、身体反应和心理状态。
关注自己的每个感觉,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还能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避免情绪失控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它还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从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L是一名一线城市的白领,每天工作繁忙,压力巨大。他经常感到焦虑和疲惫,但很少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感到身心俱疲,但他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工作就完成了。”就这样,他的情绪被一点点地积压起来了而不自知。
一天,L因为一点小事和同事发生了争执,情绪失控,大发雷霆。事后,他感到非常后悔,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
L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他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对自己感受的忽视,也意识到情绪不会自动消失,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随时会爆发。
为此,L决定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他开始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逃避。他学会了在感到焦虑或愤怒时,停下来深呼吸,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通过这种方式,他逐渐了解了自己的情绪模式和触发因素,并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当他感到焦虑时,他会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或听音乐,而不是继续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L的情绪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不再那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而是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处理问题。
L发现,当他开始关注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后,他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他感到更加快乐和满足,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注并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情绪管理的关键。通过采取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他人为镜:借他人之光,照见自我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说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都表达了以他人为镜,对自我了解的重要性。
法国心理大师拉康·雅克则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犹如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仅能够反映出经过它面前人的服饰、容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态度、性格。人与人可以互相作为镜子,照出彼此的形象。
有一个名叫慧心的年轻学者,他渴望学习世间所有的知识。他听说了一个远方的智者,名叫明镜。明镜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而闻名。慧心决定踏上旅程,去寻找明镜,希望从他那里学到人生的真谛。
经过长途跋涉,慧心终于找到了明镜。
明镜并没有直接教授慧心知识,而是让他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注意人们的行为、言语和情感,以及这些如何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慧心开始观察明镜如何与不同的人交流,如何处理问题,以及他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
逐渐地,慧心开始意识到,明镜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他自己的不足和潜力。他看到了自己的急躁、自负和对知识的贪婪。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长的开放态度。
慧心开始模仿明镜的行为,学习他的耐心、谦逊和智慧。他学会了倾听他人,理解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而不是让情绪控制自己。
最终,慧心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明白了"以人为镜"的真正含义:通过观察他人、感知自我和模仿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我提升的空间,最终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转变。
原为摘录:
不可自欺,也不要糊弄自己。要永远诚实待己,清楚自己到底为何种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癖好,拥有什么样的想法,会做出何种类型的反应。
倘若你无法了解自己,就不可能感知爱。因此,了解自己是爱和被爱的首要条件。一个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人,又何谈了解别人呢。
——尼采《朝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