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但到了中国这里,画风却突变。

比如为人所熟知的小龙虾,本是入侵物种,到了中国,却被端上了餐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啤酒烧烤小龙虾,在“吃货”们的努力,小龙虾甚至还不够吃的,养殖小龙虾的也层出不穷。

今天要说的是一种外来物种洋姜,它来自南美,在中国不出意外又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国外每年花50亿都消灭不了。

为何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的地方差距有如此之大?到底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同,还是人为或文化差异?

外来物洋姜:在中国的传奇之旅

洋姜是一种源自南美的植物,后来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独特的美味佳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起源于16世纪,当时中国的海禁政策逐渐放宽,洋姜作为新大陆的特产就随着葡萄牙商船首次进入中国。

起初仅有广东、广西等沿海一带引种栽培,后来逐渐向北方内地传播。当时的人们发现这种植物外形与生姜极为相似,便给它起了个“洋姜”的雅号。但细尝之下,洋姜的味道截然不同,没有生姜的辛辣,反倒略带苦涩的甘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姜营养丰富,含有淀粉、维生素等对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在古代,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灾荒频繁发生。洋姜的出现,为绝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洋姜块茎磨碎后煮粥,即可果腹填饱肚子,嫩茎嫩叶也可煮食或炒菜,提供足够的营养。就连洋姜的果实和花絮,也可作为野果食用或浸泡茶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些荒年里,洋姜拯救了无数濒临饿死的生命。即便在今天粮食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洋姜仍深受食客欢迎,成为餐桌上独特的调味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洋姜还可用来喂养牲畜。它茂密的根系可紧紧固定沙土,防治水土流失。嫩叶更是牛羊最爱吃的青草料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没有现代化配方饲料的年代,农民们就以洋姜叶饲养牲畜,还可以收获洋姜块茎中丰富的淀粉。在洋姜的帮助下,农户可以饲养出更多的牛羊,改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丰富的食用价值,洋姜还具备药效。中医认为洋姜味甘性平,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对糖尿病、痔疮、跌打损伤等都有一定疗效。将洋姜制成各类药膳,更是中国传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原产南美的外来物种,如何在遥远的中国立足生存、并被如此充分利用?这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种植技术的改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通过控制洋姜的密度、面积,以提高土壤肥力,避免单一种植导致的土壤退化。

同时研发生物农药,将洋姜过度繁殖的势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科学栽培技术的条件下,洋姜的营养价值和药效得以充分开发,而不会成为失控的入侵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洋姜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科技进步。它伴随着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奋斗,留下了互助共生的美好故事。

如今洋姜已融入中国饮食文化,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独特风味。展望未来,这颗跨越大洋的“生姜种子”仍将继续在中华大地绽放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有着妙用的植物,在欧洲却令人头疼不已。

洋姜:来自遥远新大陆的生态入侵者

洋姜原产于美洲大陆,16世纪中期,搭乘欧洲殖民者的船队踏上了遥远的欧洲大陆。当时正值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期,来自新大陆的奇花异草充满神秘感与新鲜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姜与本地的姜科植物极为相似,但有着与众不同的黑黄相间“皮肤”,辛辣的气味更是异乡风情十足。

一时间,洋姜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之间的新奇玩物。人们将洋姜晒干碾磨,当做香料调味,用它制作饮品配料,带来全新的口感,在花园里栽培洋姜,以显示自己的鉴赏品味与收藏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情好客的欧洲人全心投入这股来自新大陆的异域风尚,并不知道他们热烈拥抱的这位“贵客”,将给这片土地带去难以预测的生态灾难。

事实上,这株看似平凡的小草,拥有着惊人的侵占与生存能力。它的根系发达,细小的根茎可深入土壤,它的种子数量极多,又轻如尘埃,随风四散,它能适应各种环境,在寒冷潮湿的英国也能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人类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外表与美味上时,洋姜已经开始在欧洲大地悄然繁衍。

它先是逃离贵族的花园,占据乡间田野,然后入侵树林、沼泽、河岸,与当地植被展开残酷竞争,最后爬上山坡,无孔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环境与生态专家意识到问题时,洋姜已经在欧洲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扎根,大面积占领了本属于各类本地植物的土地。想要从欧洲的土壤中将这个外来入侵者连根拔起,已经非常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是洋姜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19世纪中期,美国园丁为寻求新的园艺资源,将洋姜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没过多久,洋姜就逃逸花园,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部州肆意蔓延。

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已经在洋姜防治上投入超过50亿美元巨资,从空中喷洒除草剂,到成立专职铲除队伍,各种手段都已尝试,但效果十分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情况也同样严峻。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制定法令,规定洋姜为禁种或有害物种。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洋姜已经遍布山区、田野、沿海,严重损害当地生态。这些国家每年花费巨资用于治理,但洋姜仍在快速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专家预测,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英国60%的野生植被面积都将被洋姜占领。

洋姜之所以难以清除,在于它具有惊人的生命力与再生能力。它能在多种环境下快速繁殖生长,根系发达难以完全移除,一旦有残留就可能卷土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美国家在意识到洋姜的严重危害后进行了反击,但其强大的侵入和生存能力使问题解决异常艰巨。想要阻止这个来自新大陆的生态入侵者的步伐,还需要全球环境专家的进一步努力与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洋姜,还有一个植物也是欧美的噩梦。

葛根:中国的名药,欧美的噩梦

另一种和洋姜相似的植物还有葛根。葛根原产中国,后传入欧美。

在中国,葛根却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野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葛根被誉为“黄金草”,源远流长的药食两用植物。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葛根就被列入《神农本草经》,被认为具有止泻生津的药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贫困时期,荒年歉收时,底层民众常常上山采挖野生葛根充饥,葛根对他们来说就是救命草。葛根不仅可食用,还可以制成淀粉,是许多简单乡村料理的主要原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草药,葛根也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清热解毒等。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购买葛根粉,当成天然无添加的饮食纤维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在中国,葛根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饮食文化组成部分。受其药用价值的启发,许多中药企业还开始人工种植葛根,以确保药材的稳定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遥远的美洲大陆,葛根却被视为“植物入侵者”,成为令人恐惧的“绿色魔鬼”。

19世纪后期,一些盲目崇洋媚外的华人将葛根种子带到美国,原意是借助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来装点自家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居安思危的美国政府很快意识到,在肥沃的土地上,葛根生长迅猛,几乎难以置信。20世纪30年代,中西部荒漠化问题严重,政府大力鼓励农民栽培葛根治沙,并提供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料,这导致葛根迅速失控,像癌细胞般疯狂蔓延开来,严重威胁本地植被。美国政府采取烧荒、喷洒农药等方式想要消灭它,但都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葛根已造成美国多个州数百万英亩农田的生态灾难,每年花费上亿美元也无法根除,成为地地道道的“国家恐怖”。

它繁殖力极强,几乎无季节限制,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曾一度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大规模种植,用于防治水土流失。但是由于生长太过迅速,很快就失控蔓延开来,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美国家不得不大力清除,但效果并不理想。美国政府甚至不得不拨出巨资来应对这一外来入侵物种。不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清理,还试图用化学农药进行灭绝,却依然难以根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种植物,却因东西方文化差异而造就两种完全对立的命运。

在东方,葛根是大自然馈赠的药食两用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而在西方,它成为害群之马,对先进文明构成重大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方文明崇尚天人合一,把植物视为资源来利用,西方文明则目中无人,不知如何合理利用葛根,只将其当作外敌来对抗,自然是无法对其充分利用,葛根如此,洋姜亦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

人类历史上,外来物种造成的生态问题屡见不鲜。葛根和洋姜在美国的泛滥,让我们明白文明发展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更不能粗鲁对待大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为东方古国,中国人应该发扬“和而不同”的理念,与全球各国加强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