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把头”公方兴“放山”经验看长白山“兴参”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从“参把头”公方兴“放山”经验看长白山“兴参”之路

“再早以前,人们挖出的人参得拿到1000多公里以外的‘天津卫’去卖,那时候,长途跋涉很不容易。现在可好了,家门口咱自管自销了,这两年随着林下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价格不断提高,老百姓别提多高兴了!”抚松县70多岁的“参把头”公方兴很是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有着40多年“放山”经验的公方兴介绍,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进山采参时一般是几个或十几个人一伙,由一个大家都信得过,有丰富放山经验的“参把头”带领。放山人如果发现了人参,就要大喊:棒槌!这叫喊山。把头接问:什么货?这叫接山。

每年农历六七月份,长白山山麓的采参人都会带上充足的食物和水,踏上“放山”旅程。这种独特且古老的长白山采参习俗,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棒槌!”遮天蔽日的山林间,参农喊着号子、系好红绳,开始小心翼翼地采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随公方兴老人的步伐,记者在山林间沉浸式体验了一次采参之旅。

“人参要由把头挖,先用拴有铜钱的红绒绳套在参叶上,为的是给人参戴上笼头,怕它逃跑了。接着,把头要在人参周围的地上划一米见方的框框,四角插上4个人的索拨棍,称为固宝;挖参时先破土,然后用光滑的鹿骨扦子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挖参须子。把参须周围的土扣净后,再用青苔茅子将参拉出来,用青苔茅子、桦树叶,掺上一些原土,把人参包起来,用草绳打成参包子;挖完人参还要砍照头。由把头在附近选一棵红松树,朝着挖参的方向,从树干上剥下一块树皮后,在白茬树干上用刀刻杠。放山人数刻左边,右边刻的是几品叶参,这是为了使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挖过人参,是人参生长区……”公方兴老人兴致盎然地做着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长白山区,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老把头”放山的号子仿佛回响于耳边,人参姑娘、人参娃娃的故事家喻户晓。传统的采参习俗得到传承,它不仅是一道收获的风景,更让人参道地品质特征得以彰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我省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加强人参产业发展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吉林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奏响了一曲响彻“林海雪原”的“兴参”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准化”是长白山人参种植最突出的特征,“绿色有机”是长白山人参最鲜明的特质。白山市打造了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落实了28项人参优质安全栽培技术,全市人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了85%以上。

“吉林人参看抚松,抚松人参看万良。”坐落于抚松县万良镇的中草集参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人参为主要原料,主打人参化妆品系列的企业。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已开设了1500多家专卖店,整体销售额5亿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参作为化妆品原料,效果上佳,受到了消费者普遍认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出咱们民族优秀品牌。”话语中,公司负责人郑祖朋信心满满。

据了解,2023年抚松县人参全产业链交易额达191亿元,现已形成人参种植、加工、研发全产业链,以人参为主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迅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布抚松人参区域公共品牌33项标准,大力度帮扶域内人参企业品牌化经营,真正擦亮‘抚松人参’这块金字招牌。”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史磊兴奋地说。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隋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