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袁希福院长接诊了一位食管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真菌感染

家属说:“郑大一附院放疗过25次后,发烧住院,输液以后又发烧,检查已经有白肺了”,之前2024年5月13日时到我处就诊,开了7付药,但是郑大一附院说:“必须吃大医院开的中药才行”,这药也没吃,然后病情加重,救护车送到河南省中医院,随后又开始高烧不退,需要监护仪24小时监护,那边告知“没办法了”,又联系我们求诊。目前,病人已从省中医院转到当地医院。病情虽然重,但用药后已经可以咳痰,呼吸改善,目前尚未脱离危险,但家属正积极治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这个病例,我们不禁要问:“大家都做放疗,怎么他就病危了呢?问题出在哪?不能避免吗?”

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放化疗看似人人都在做,但是却有不同。袁希福院长总是提醒大家:病人之间的体质是不同,好比扛麻袋,有的扛起一袋就能走,有的却一上肩就被压得喘不过气。

你看着别人放化疗没事,我也去试,可试着试着,身体越来越受不住,想着“咬咬牙,再坚持坚持”,结果看似疗程没结束,却已经骨髓移植,多脏器衰竭,甚至并发严重后果。

为什么有的癌症病人放疗后会出现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为什么有的癌症病人放疗后会出现感染?

这种“过度治疗”情况在门诊上十分普遍,究其原因 :1. 总想一劳永逸,对癌细胞“一味攻伐,穷追猛打”,殊不知癌细胞清不干净,根本不可能完全“无瘤”,甚至能缩小都是个难题。2. 总是认为“肿块小=效果好=康复”,殊不知“肿块大小、肿瘤指标高低并不与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质量成正比”,也不能完全指代疗效。这正是“思想上的误区,导致走入了弯路。”

如何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尽管,都是以肿瘤体积增大、缩小对比来评估效果。可实际上,即便放化疗短期内肿块确实缩小,依据标准判断为病情缓解,但是治疗结束后,往往会出现指标反弹、再度升高,甚至癌症复发的情况。按照现行标准,治疗是有效的,然而指标再次升高又该作何解释呢?

再者,有些情况下,指标稳定且肿块缩小,但患者的身体状态差,卧床不起、无法进食、难以翻身,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评估标准恐怕也无法如实反映病人的真实病情了吧?

这种评判标准制定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大家看到结果显示“相仿,缩小”后,从而建立信心。然而,由于多数患者欠缺专业的肿瘤知识,对这些概念产生了错误理解,让他们认定“只要肿块不能缩小=治疗无效”。一味追求缩小肿块,而忽略患者主观的感受,身体的承受能力,以及对饮食、睡眠的影响。

因此,想要避免“过度治疗”,袁希福院长认为还是需要提醒大家:多关注患者“自我体会”,好不好,自己能感受到,痛苦少了,不疼了,吃饭多了,大便通了,体力强了,这都是病情好转的征兆。而不要单单盯着指标高低、肿块大小。当您能正视“疗效”以后,心态放平,思想上不走误区,也就避免了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