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花城出版社/2024年6月
“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遥远的向日葵地》,开篇之句就令人惊艳。眼前似乎铺陈开一幅辽阔的画面,诗性的旁白随之缓缓响起,我渐渐身临其境,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艰辛与美丽并存的地方。
李娟用48篇散文叙说了那片位于阿勒泰戈壁乌伦古河南岸的向日葵地,是她、外婆、母亲、叔叔和丑丑、赛虎(两条狗),以及一大群鸡、鸭、兔的生存之地,也是李娟笔下的诗意之源,更是一段关于生命、爱与坚持的篇章。
诚如作家王安忆所言:“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读李娟的文字,就像视频中记者对她的访谈,对面坐着的是一个邻家小妹,可亲可爱,听着她娓娓讲述,那种松弛感好像是身心在寂静中得到了温柔的抚慰。极具画面感的景物描写是李娟散文的一大特色,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李娟的文字清新鲜活,朴实而真挚,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能够动人心弦。她的笔触细腻,独具灵性,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种简单流畅的状态,同时又充满诗意,包含对生命的哲思。
书中人物情节饱满,刻画生动,塑造的每个人物都用诙谐的语气描述得活灵活现。在这个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家庭中,三代女人都很乐观,几十亩向日葵旱死了,年迈的外婆却只记得花开的时候真好看。住着简易的蒙古包或地窝子,用水要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运回来,四周难得遇到一个人……生活实苦,但整本书看完,找不到作者吐露半个苦字。相反,李娟轻松、明亮的笔调,时常让人忍俊不禁,这份发自内心的快乐从字里行间一点一点流出,渗透,鼓舞着人心。
书中笔墨用得最多的是李娟的母亲,这是一位经历丰富、堪称传奇的母亲形象,仿佛天生就具有将周遭有限资源充分利用的本事。她勤劳坚强,连播四次向日葵种子,从无到有,不肯向命运低头。母亲乐观、积极,在劳作之余,会从贫瘠的荒漠戈壁采一束野花回家。从阿勒泰买回一株花苗怕冻坏,小心塞进暖瓶,带到葵花地的家中。身处荒漠之地,寂寞而艰辛地生存,始终心怀暖意,湿润丰盈。母亲对生活的坚韧和执着,让人感动。李娟说:“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身的耐心与希望。”
在遥远的北疆,天空如盖,戈壁滩几乎寸草不生,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升起。向日葵,满目金光中充满红色,它逐光而行,一生都在面对着太阳而活。“从不曾畏惧过生活的改变与动荡。”向日葵的花语是勇敢、沉默而不动声色的爱,就像书中母亲对小动物们的爱,对作者的爱。她冒雪而来,倒了三趟车,扛着一大堆行李及两根三米长的树干来到阿勒泰,让“我”晾衣服。不辞辛苦,费尽周折,却丝毫不提一路艰辛……这位大大咧咧的母亲,把日子折腾得热气腾腾,她不善表达爱,却有细腻柔软的一面,不禁使人莞尔。但微笑过后,更觉有一丝难言的苦涩,戳人泪点。
一篇一章,平实衔接,天衣无缝。李娟围绕着遥远的向日葵地,将一大串生活叙事不露声色地融合在一起。那片贫瘠而荒凉的土地,在李娟笔下,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无尽的希望。她赞美大地,赞美贫瘠的土地中可以生长出沙枣,生长出饱满的向日葵。向日葵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这是一曲生命之歌。李娟刻画的不止是母亲一样坚韧辛劳的边地人民,更是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期冀与执着。她让我们思考和领悟,人生亦应该如向日葵般,坚韧不屈,向阳而行,苦难的日子里也能生出花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