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安平(通讯作者)与合作者的论文How much financing China needs to achiev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中国双碳目标所需融资规模和结构测算》)被能源、环境经济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Energy Economics(《能源经济学》)接受发表。该杂志是能源、环境经济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是ABS三星期刊,属JCR一区,2024年7月最新影响因子13.6。

研究发现,金融(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衡量)可以通过支持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优化能源结构和支持能源技术创新来影响碳排放。从趋势看,双碳目标所需融资从2021年开始增加,并以高于历史的速度稳定增长;并且越早实现碳中和,所需融资规模越大。从数值看,2030年实现碳达峰所需的融资规模扩张比较容易实现;但是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的融资规模扩张幅度很大,需要显著的加大政策支持才可能实现。最后,融资结构按占比排序为: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以政府债券为主的其他融资;以股票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以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构成的影子银行。

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以全局视角加大金融支持,而非划定狭隘的支持范围。一方面,金融可以通过至少五种渠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五种渠道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应以行政手段为金融划定支持范围。而是应该依靠市场力量开展多领域、全面的金融支持,让低碳资金遍及整个社会,切实发挥金融支持的系统性“活水”作用。

第二,重视转型金融,不搞“运动式”减排。中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高质量发展。因此,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应舍本逐末,搞“运动式”减排,扰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特别要重视发挥转型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过渡作用。一方面,它能够帮助高碳企业有序退出,或帮助高碳企业技术升级,平稳过渡为低碳企业。另一方面,它能够建立低碳转型的社会安全网,重视低碳行业所需的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减少转型中潜在的失业和社会公平问题。

第三,扩大开放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是全球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在低碳金融和能源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而这些资金和技术会被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机会所吸引。中国应扩大开放领域,加大低碳投资机会的国际吸引力,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同时,许多国际组织(如IEA、IMF等)都已将全球碳中和作为核心工作之一,加大与它们的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政策红利,能够让中国的双碳目标实现过程更加积极主动。

第四,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转型。金融工具的创新总是紧密跟随市场需求,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也必然催生新型融资需求。一方面,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提供地方政府专项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产品;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清洁能源供应链金融、发行绿色债券、提供绿色信贷、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

第五,以市场化原则加强监管,注意防控低碳金融风险。实现双碳目标并非一朝之功,要在40年间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之一在于金融支持可持续。可持续一方面表现在低碳金融的盈利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低碳金融工具的风险可控性。例如,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低碳转型,不能因是为低碳项目融资就违背市场规律,造成定价偏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