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在日本的文化图谱中,温文尔雅与彬彬有礼是其国民性格的显著标识,而当今的日本天皇,虽已退至国家政体的幕后,更多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却依然保持着得体的外表、优雅的举止与亲和的形象,这似乎成为天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回溯至1500多年前的历史深处,同样身居天皇之位,武烈天皇却因暴虐之行,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日本第一”形象,这无疑是令人深思的历史悖论。
武烈天皇,日本史上第25代天皇,其名本应寓意着刚烈执政与强有力政治手腕的圣君或帝王之姿。然而,事与愿违,“武”与“烈”二字,却共同熔铸于“暴”之一字之中。作为仁贤天皇与春日大娘的第一皇子,他年仅十岁便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中国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头顶“仁贤”之名的父亲,未能将仁德之基因传承于子,反而造就了这位暴君?这或许既源于史书所述的畸形“好奇心”等内在因素,亦不乏家风不正的外在影响。
《日本书纪》对武烈天皇的暴虐之行不乏严厉之笔。即位仅二年,出于荒诞之好奇,他竟命人剖开孕妇之腹,取出胎儿以观其状。三年间,更将人指甲生生剥下,迫其用手挖洞。四年之时,又生拔人发,命人攀木伐木,终使其坠地而亡。此类暴行,书中记载不一而足,令人不忍卒读。后世史书或资料,大多聚焦于武烈天皇的累累恶行,而鲜有其他记述。或许,正是因其残暴至极,执政仅八年,年仅十八便一命呜呼,这既是天意使然,亦是后世之人的不齿,故而史书资料似有意回避,以免沾污。对于这位“纣王”般的存在,更多人的认知仅来源于《日本书纪》中“频造诸恶,不修一善”、“国内居人,咸皆震怖”之类的文字描述。
武烈天皇的“毁三观”之事,远不止于对普通人的残害。有研究者甚至指出,他所钦点的皇后名为春日娘子,而其母则名春日大娘。遍查史书,春日娘子的身世、生卒等信息皆付诸阙如。这背后的原因,竟是武烈天皇荒谬地将自己的母亲纳为皇后,为掩人耳目,特将“大娘”改为“娘子”。此类乱伦之行是否属实,虽不得而知,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却也不足为奇。毕竟,《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关于皇族血亲通婚的记载并不鲜见。这一说法的流传,无论真伪,皆映射出武烈天皇令人鄙夷的品行作风。
关于武烈天皇的暴虐与残忍,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更早的《古事记》对此并无记载,因此《日本书纪》中的“暴君”形象可能仅为杜撰。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的观点尤为著名。他认为,《日本书纪》的编纂者系对照中国儒教政治道德思想,方将武烈天皇塑造为“不德之君”的典型。换言之,这位暴君形象或许仅为历史演绎。然而,《日本书纪》非小说,不会肆意杜撰。如此定调,必有其深层原因。那么,编纂者们究竟出于何种需要,选择对武烈天皇下此“狠手”呢?
这还需从武烈天皇“无后”一事说起。他英年早逝,死后无嗣,导致皇统断绝。因其未留遗诏,经过极为罕见的“大讨论”,最终由应神天皇的5世孙即位,即继体天皇。从皇统角度看,继体天皇无疑开辟了新的纪元。
耐人寻味的是,《日本书纪》自天武天皇始,直至元正女帝的养老四年,历经39年。而主持编纂此书的历代天皇,皆以继体天皇为“开祖”,与武烈天皇及以前的朝代划清界限。对于彼时编写史书的官吏而言,一朝天子一部史。为了凸显“新纪元”,塑造仁德之君,扬盛世新篇,“绝后”的武烈天皇不幸“躺枪”,成为笔下的暴君。相比之下,继体天皇则被塑造为不折不扣的“明君”。这种论点甚至反映出古代日本深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其中,对于不德之主会亡国且“断子绝孙”的观念尤为深信不疑。
武烈天皇是否为暴君,的确缺乏确凿的史料佐证。若说更值得信赖的,应是《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重叠的部分,即依据《原帝纪》所成的部分。《原帝纪》所处的时代约为6世纪中叶,其编纂者距武烈天皇的时代仅100至200年左右,因此其记述的可信度较高。然而,其中并无关于武烈天皇是否为暴君的内容。这也为后世留下了更具研究价值的历史之问。
即便再“坏”的天皇,也有自己的御陵。有趣的是,武烈天皇陵位于绿树环抱、静谧无扰的奈良县香芝市今泉,陵名全称“傍丘磐坏丘北陵”。从语言学角度,我们不宜对“坏”字进行主观臆断。然而,结合武烈天皇作为“暴君”留下的历史之谜,这个特殊的“坏”字不禁被赋予了更多玄妙之意。
王朝的终结背后,往往伴随着昏君与暴主的身影。封建社会的历史,大抵未能逃脱这样的规律。武烈天皇究竟是被冤枉的,还是确为人人唾弃,这已不再重要。因为,相较于真实性,历史的警示性更为我们所需要。(2024年8月3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