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揭密:何为“乙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最为公平的,当数科举取仕。

这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有了一条晋升渠道。因为有了中下层读书人的参与,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实,科举之路比之当今的高考还要难走,最终能胜出考中进士名扬京师者万不存一。

从懵懂幼童到进士及弟,是一场“过五关、斩六将”的拼搏,期间要经历多场考试。

通过者,会有功名,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秀才、举人与进士,就是各个关口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举取仕到了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之分。

童试又分为县试与府试,由地方县、府组织,通过考试者,成为童生。

古时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明史·选举志一》:“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

所以,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分为岁试与科试。

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就是人们习称的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获得乡试资格,相当于早前的高考预考。

乡试又称为大比,每三年一次。时在八月,所以乡试又称秋闱。

乡试通过就是举人了,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因乡试夺魁,所以人称唐解元。

乡试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盖因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

范进中举,之所以喜极而疯,就是因为这官身给他带来的刺激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试中举者要张榜公告,此榜别称乙榜,亦称一榜。

因而,乙榜为科举制度中取中举人的别称。

只考中举人,一般只能出任低级的职务,要求仕途远大,还必须通过会试和殿试。

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试决定录取人员,殿试只定名次。会试由礼部主办,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殿试榜称为“甲榜”。

殿试结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考中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