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丕富,山东省惠州市陵县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毕业,任国军第49军26师78团上校团长。1944年3月于丕富莫名其妙的从77团团长接任原78团团长胡荡的班,带团驻守在兰溪诸葛,游埠一线。6月初全团开拔回衢州准备参加在江山举办的轮训,6月15日副师长李佛态指定于丕富任衢州防守最高指挥官,并增派105师一营、师炮兵一个排和工兵一个排协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丕富调一营守新城门到府山阵地,三营守新城门到大南门阵地,二营守北门,105师一个营守东门,炮兵工兵随团部行动,在部署时发现兵力严重不足,除衢州姜专员答应派一个大队约300名民兵支援外,于丕富向师长曹天戈要求再增二个团的兵力。21日第21军145师派434、435团增援,于丕富重新作了兵力配置,正是这种配置埋下了破城的隐患,也暴露了黄埔军校学员的最大弱点,就是保存实力,见死不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衢州城墙的总长度也只不过4500米左右,而守城部队人数达到7000人左右,也就是说让当兵的并排在城墙上站一圈还有很多。而且衢江西岸驻守着国军146师1万多人,日军也没有船舰,所以西边1400多米的防守可以忽略。衢州号称铁衢州,其实,这种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形在兵书上被称作“死地”,与杭州、南京的地形一模一样的。守“死地”的战术是潜出,对角和死磕,只要守三天,攻城部队就基本没戏,前来增援的434团团长罗心量、435团团长刘一提出了这种基本防守法,于丕富虽采用了他们的战术,但在兵力布置上却存在许多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49军26师师长曹天戈总结说:“于丕富的指挥过于保守,没有山东好汉的大气。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应该把刘一团放在南面与罗心量团合力守南面,78团坚守机场和东门,105师三营及附属部队守北门,只要东南二面不破,西北两面阵地就不会破。二是明确日军的进攻方向后就应该作出新的调整,不能坐视刘一团被围。三是在已知机场阵地丢失的情况下不去反攻,也不增兵防守东门阵地,反而大摆酒席,一直喝到半夜12点多,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四是在江水猛涨,浮桥被冲垮的情况下,只准备了5只渡船,缺少计划,属指挥不力。”所以同是战死的刘一团长死后被追授少将军衔,而于丕富却被刻意遗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团长指挥能力存在问题,也有国军固有的保存自身实力的毛病,但在破城之后,他组织的掩护渡江行动却可歌可泣。破城之时,于团长坚守水亭门掩护部队过江达5个小时,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还不撤退直至战死,保护五百多战士安全撤到146师阵地。在埋葬于团长的遗体时,人们发现子弹是从正面击中于团长的前胸,而不是有人说的是在江中被机枪扫射沉入江水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