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目前正遭遇着困境吗?相信市场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这么想,至少这样的声音在消费者群体里占多数。但今天要谈的起亚过得并不算差,今年1-7月,起亚销量的销量增幅攀升到了合资第一位,并实现了13.2万辆的总销量。
当然,这组数据是起亚官方提供,若非参加了起亚举办的线下沟通会,汽车有文化很可能并不会知道这样一组数据,因为当下的舆论视野,已渐渐“容不下”合资品牌了。
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所谓的“容不下”不全是贬义,一方面,随着影视圈、科技圈等领域的人士大规模涌入新势力与自主品牌,舆论场已然变得与过去大不相同,合资品牌能够发出的声音肉眼可见的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合资双方要考虑的事情更多,尤其是国外的合作方对互联网的掐架与骂战向来抵触,这是政治因素与品牌因素等共同导致的结果。
那么,我们再去看合资品牌遭遇的“困境”,就能得出来更加值得思考的答案,这关乎底线,也关乎面子。
合资品牌“困守”品质底线
作为业内人士,在参加的大多数合资品牌活动中,总能听到他们在大谈品质,如品质是一切的底线,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在本次的沟通会上,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先生也提到了这一点,并直言不讳地指出部分品牌是以“小白鼠式的运营”来经营产品,把用户当作了测试员,从而实现了快速迭代式的产品更新节奏,使品牌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权。
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
但反过来谈,品质在今天到底带来了什么?是产品在经过夏季测试、冬季测试包括沙漠、严寒、酷暑、海岛等测试后,品牌会发现产品已经“过时”;是“开不坏的丰田”遭遇在华最大危机,以及合资品牌在价格战中的节节败退。
“现在的用户到底还需不需要过硬的产品品质”?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谈,无论是品质、安全、保值,还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本质上都是产品信息,是形成购买条件的要素之一,而另外两大要素则分别是需求认知与解决欲望,三者共同构成了决策因子。在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同时出现的今天,品质实际上处在一个相对矛盾的位置,向下是经济实惠的需求,向上是娱乐享受的需要,中间的断层恰恰就是品质发挥效应的阵地。
那么品质到底代表了什么?虽然从汽车产业上谈,它代表了底线;但实际上,它却将合资品牌牢牢地困锁在了信息茧房里——从某种角度去看,坚守品质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合资品牌做好品质的原因,其一是其不得不做好品质,其二则是一些合资品牌只能做好品质。
举两个例子,国内车辆与国外车辆同时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必然是后者更容易激发民愤,这是立场使然;此外,合资既有的生产模式与体系,以及现存的品牌认知,使得仍有一部分老用户怀抱着对品质的期待去购车,那么为了稳住其基本盘,合资品牌就必然不会在价格上大动干戈。
“用户的需求到底对不对”?杨洪海提出的这个问题,显然比上一个更加尖锐,也更直指合资品牌受困的本质。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十分容易掉入一个误区,即满足用户“不合理”的需求,那么就是与市场健康发展与品牌长期主义背道而驰,比如盲目地满足用户对产品低价的需求,从而在零部件质量、产品测试周期等方面不断缩水,这是十分容易联想到的答案。
那么,到底存不存在既能让用户开心,也能让品牌满意的答案?
实际上,其答案就隐藏在问题中,即“用户”二字。在汽车有文化看来,在微博、论坛等平台不断发声的消费者仍然是少数群体,而大多数沉默的用户实际上处在不断被影响与转化的过程当中,而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想法才是最贴合汽车消费本质的用户,也是合资品牌真正的潜在用户。
最后,杨洪海指出:(不同的产品理念)本质上是两种市场经济的冲突,中国市场的模式不一定适合全球。那么这(指与合资品牌不同的经营战略)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还是一场不成功的弯道超车?目前很难说,就让时间来证明。
信息茧房里的面子问题
如何跳出信息茧房?是起亚品牌在沟通会向业内同仁提出的疑问。对此,汽车有文化进行了这样的建议,即“给沉默的大多数提供发声的舞台”。
汽车圈传播的对手是互联网企业,所谓的破圈,其实是互联网企业营造出来的陷阱,资本方每年投入数百上千亿资金来坚固信息茧房,光是游戏行业这两年的营销费用就呈现了几何倍数增长,这杜绝了用户走出圈层的可能性,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车企只能形成新的圈子,无法在既定的圈子里实现破圈的过程。那么,这就产生了两点思考。
第一,要加入用户的信息茧房,去找到目标用户群体。如何去做?所谓的“碰瓷”是最直接的办法,因此能够看到尽管有许多自主品牌对新势力不满,且无法阻挡舆论,但他们仍然坚持去以各种形式和新势力互动,这种方法说起来的核心就是唆新势力的奶嘴,站在合资品牌的角度不可取。
那么,合资品牌是不是能够抱团新的圈层,又或者联手一批各行业的盟友,来实现扩圈的过程,就像当初BBA等豪华品牌的互动一样,先玩起来,再看流量。要玩什么?要玩就玩新势力玩不了的,譬如合资品牌庞大的保有量,以及从品牌文化上形成真正的认同。
第二,互联网企业对汽车制造商的降维打击,是因为两者营销的模式不同,传统的车企生产产品与车主,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而互联网公司提供情绪价值,生产粉丝,是以“畜牧业”作为底层逻辑进行运营。
互联网企业引导舆论,生产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群体,并利用社管、水军来坚固信仰,实现忠诚用户的再生产。但合资品牌一定要相信,理性的用户大多数只是被引导,又或者是没有发声的渠道,亦或是发声没有影响力,因此失去了发声的欲望,使现在能够看到的用户需求变得畸形。
那么,就要回到一个主题,车企应该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发声的舞台,这批用户才是合资品牌真正能够打动的用户,也是新势力或者互联网企业的弱项。
如何去做,过去的树立典型、找代言或者是讲故事,传统大厂根本玩不过互联网企业,那么,是不是能够跳出汽车圈营销的范畴,通过其它的表现形式来用理性的声音应对互联网大厂。如此提炼的话,合资品牌能做的事就变得多了起来,第一是下沉,第二是拓展,
下沉方面,去找到起亚多年的老车主,让他们形成圈层,给他们提供优待,并以各种形式来发声,让他们去用人生经历来影响年轻人,而不是说教或其它单向灌输的方法,这是新势力品牌没有办法实现的事,因为他们没有这样雄厚的用户基础,这也是他们所惧怕的事。
拓展方面,让年轻人买单看起来是一个艰难的事,因为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总是既要又要还要,但同样依据沉默的大多数的原理,很大一批年轻人仍然生活在高压下,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爽感和宣泄,那么面对这样的群体,合资品牌相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到底在哪?在于安全感与稳定感。
如此总结下来,面子问题倒像是底线问题,所谓的蹭流量或是跨界,许多合资品牌根本不会考虑,这是合资方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自我建立的品牌底线,正是这隐秘的一条线,困住了许多合资品牌发声的途径,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如起亚部分产品所提供的L2+级智能功能迟迟难以得到正名。
有文说
在这场对谈中,能够感受到起亚求变的态度,却又能察觉其处处掣肘的神态,比如中韩之间的不同法规,使大量的产品技术被阉割;再如合资方与中方的共同决策,拉长了反馈周期等。
从某种角度去看,许多合资品牌手里拿到的仍然是一张纸质双人旧船票,要登船需要两个人的齐心协力,也很难察觉海航的变更信息,过去风平浪静的时候,这样的船票仍然畅行无阻,甚至会以团队购票的身份带来一些优待。但在今天,面对风浪诡谲的大海,是不是应该将旧船票换成电子船票,以一人登船一人作为后勤支援的新模式,来反制新势力代表的独行侠?谈话过后,汽车有文化仍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