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

1925年,郭松龄遭到公开枪决,尸体更是因张作霖的命令,而被暴尸三日,也留下了当时郭松龄的最后镜头。

那么,郭松龄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为何会被张作霖如此对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松龄与张作霖同为北伐军阀的奉系将领,与张作霖不同的是,郭松龄深受孙中山的影响,认为领导者应当救国救民。

虽然在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郭松龄不得不返回奉天,担任北京讲武堂的教官,也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张学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因为在奉系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与郭松龄的交流中,便提出愿意将他引荐给自己的父亲,而郭松龄对此也并未拒绝。

因为张学良的引荐,使得郭松龄在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参与作战。

因为郭松龄自己表现出色,再加上张学良的提携,使得郭松龄很快就坐到了参谋长的位置,而郭松龄所带的兵,基本都是交由郭松龄自己全权负责,张学良一般不会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也足以显示出,张学良对于郭松龄的信任。

而郭松龄也并未辜负张学良的这份信任,在1922年4月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唯有张学良与郭松龄带领的队伍,在全军溃败的情况之下,打出一条生路,将吴佩孚守卫的山海关攻破。

也正是这次战争的成功,使得郭松龄受到了张作霖父子的一致称赞,而郭松龄也因此,又升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官途平步青云,大抵如此。

成为正副军长的郭松龄,参与了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样的胜利,使得郭松龄手中的权限越来越大,军衔也越来越高。

郭松龄自己都没想到,凭借自己的本事,竟然能升到了副司令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也就意味着,他拥有了足够的兵权,在调兵遣将上,基本不受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松龄本以为自己往后的日子,将来的日子会过得“十分滋润”之时,他却发现自己跟随的“老大”并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大。

当中国国内还在因内忧外患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郭松龄比起内战,更加厌恶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外国列强。

因为签署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的处境并不好过,所以,在郭松龄看来,应当先除外患,再解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张作霖与他的观点却是截然不同。

1925年10月,郭松龄陪同张作霖去日本参观演练,却正巧碰上张作霖与日本沟通协商,张作霖企图以答应“二十一条”为条件,来换取日军的帮助,去打国民军。

知道这些后,郭松龄更是毫不犹豫地表示,“张作霖为了个人的权利,不顾一切,出卖国家……我是个军人,以身许国,不是个人的走狗,我不能昧着良心服从乱命。他若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事件的发生,只是引起郭松龄反奉的诱因,而根本原因是,张作霖与郭松龄在本质上的追求不一致。

张作霖想要的是和袁世凯一样,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借助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想达到自己政治统一的野心。

但郭松龄却不同,他并不能接受自己所效忠的组织,是一个通敌叛国的组织,于是他选择倒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都会疑惑,以郭松龄副司令的位置,掌握的兵力众多,为何下场竟会如此惨淡?

第一,郭松龄在决定倒戈之后,选择的盟友不行。当时的郭松龄选择冯玉祥作为自己的盟友,而冯玉祥不光没在关键时刻出力,还将郭松龄逼上绝路。

第二,郭松龄虽掌握众多兵力,却军心不齐,难以抗击敌军。兵力越多,就越会出现管理漏洞,一旦出现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就很容易出现军心涣散的问题。

第三,日军的参与。如果是与张作霖进行作战,或许,郭松龄就算兵败,还有一线生机,但是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郭松龄根本无处可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如此,不可否认的是,郭松龄在带兵打仗方面,的确能力出众,但是在做将领上,却缺乏实力。

而郭松龄能坐到副司令的位置,完全是因为张作霖的提拔,也说明了张作霖对郭松龄的器重。

面对郭松龄的背叛,张作霖是气不打一处来的,所以才会在郭松龄被枪射杀之后,不准下属为郭松龄收尸,并将尸体暴尸三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就连作为郭松龄兄弟的张学良,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好兄弟会造反,在郭松龄造反时,张学良还专门寄信给他,希望他及时收手,但是郭松龄并没有听劝,而是在信中回复,非常感谢张学良的知遇之恩,但此次他心意已决,不会有回转的余地。

而信中“松龄愿公为新世界之伟人,不愿公为旧时代之枭桀”,就表明了郭松龄想要将张作霖拉下马,并取而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想要开创一个新的世界,能获得百姓的认同,但是郭松龄一心推翻张作霖,但实际上,并为在建设新世界上,提出任何构想,从某种意义上看,更像是一种畅想。

因为打了胜仗,官职不断升高的郭松龄,也低估了日军的实力,但他对自己的选择,所要付出的代价,从容接受。

“设不幸失败,自认驽下,不图恢复,甘愿为农夫以殁世”。这句话,是对郭松龄结局的写照。

对于郭松龄的离世,张学良痛心不已,可已然没有回旋的余地。

逝者已逝,生者叹息。

参考资料:
【1】郭松龄缘何倒戈反奉·人民网

【2】张作霖捕杀郭松龄始末:发六封电报通报战事·中国新闻网

【3】张学良与郭松龄——骨肉相逼,痛悼曷极·陕西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