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阀,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河北霸州人,出身贫苦。后投效兵营,以擅长作战并兼通文墨而发迹,在北伐战争中一路猛打猛冲过关斩将,是率军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将领,时人称其为“飞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韩复榘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为巩固山东地盘、保存实力,他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一方面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大力推行“清乡”、“剿匪”、“澄清吏治”、“乡村建设”、“新生活运动”等;另一方面,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韩在山东的统治始终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有一定矛盾,实际上是处在半独立的状况。

关于韩复榘的逸闻趣事流传甚广,尤其是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段子《关公战秦琼》更是广为传播。据说有一次韩复榘到山东大学演讲,对台下的师生们说: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台下一片愕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真如这个故事所讲,韩复榘可真是一个十足的大草包,但是仔细一想,能在清末从一个大头兵混到民国时期雄霸一方的大军阀,就这水平应该不大可能吧?

事实上,和韩复榘打过交道的许多人对他评价不低,好像没有一个人说过他是草包。梁漱溟对韩复榘的评价是:“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徐北文:“韩复榘在西北军以能诗文、擅书法发迹。

饱经历史沧桑的百岁老报人、曾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官员的陆立之于1994年在其著作中说第一次见到韩时,“就感觉到世人是误解了他。”又说:“凭我个人观察,根据其人待人接物的各种姿态、其谈吐表白、其心态流露,我认为韩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当时国民党所谓‘儒将’中,还很难找到第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韩复榘的草包想象多半是坊间传闻,大抵与实施不符,但问题是为什么韩复榘会给后人留下这么个形象呢?

原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时,韩部在德州保卫战中损失较大,德州血战韩部三个师损失过半,加之蒋介石调走韩部所属炮兵,军事上的不利致使韩复榘转变态度,为了给自己的嫡系部队保留实力,几乎是不战而退,主动放弃了黄河泰山的天险,几日之内便弃守了原本预计可守数周的黄河防线,即使省会济南也是一枪不放就拱手送于日军。

韩复榘离开济南后,李宗仁电令其死守泰安。韩复榘回电:“南京不守,何守泰安。”李接电,又是大怒,将韩电转给蒋介石,指韩复榘不听指挥。另一方面,他同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秘密联络,企图共同发动反蒋运动。韩复榘的这些行为使蒋介石下定了肃清他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借口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囚禁了韩复榘,后经军事审判于2月24日在武昌被处决,一带枭雄生命就此终结。

诚然,韩复榘选择放弃山东,有蒋介石借抗日消灭杂牌、清除异己的客观因素,但是,当国难临头,身为手握一省军政大权的实力派军阀,为了一己私利却将大好河山让于倭寇,任你有千般理由也无法给国民以交代。所以,韩复榘给后人中留下草包形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