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蒋介石败走台湾,因为飞机超载,只得丢下10块大石头,没想到,这10 块石头竟成了我们的“镇国之宝”。

蒋介石为了“活命”留下的十块石头,若干年后成了九大镇国国宝的其中之一——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些石鼓见证了不少朝代的辉煌,一度被奉为“神迹”。

这些石鼓可不是普通的石头,它们的材质虽是普通的花岗岩,但上面镌刻的文字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大篆”,这上面详细记载了秦朝一统前的历史,为后世的历史考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除了历史价值外,石鼓也也彰显了中国在“一统汉字”上的历史演化,十面石鼓的内容各不相同,文字也从“大篆”到“小篆”过渡。

虽说石鼓是始于秦朝时期,但是它真正的“面世”是在唐朝期间。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将唐朝这个国度推向了一个辉煌的时代,“陈仓石鼓”也便就此现世,成为了唐太宗“一代明君”的最好的佐证。

十面石鼓是由一位牧羊老者在陈仓山发现,他看着十块巨大的石头上刻着着密密麻麻的“符号”。这些石头高约二尺,宽约一尺,上圆下方,中部还微微凸起,根本不像是“人间之物”。

关于“陈仓石鼓”的传闻越来越多,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争相观赏,临摹。

陈仓石鼓在文人的追捧中安然保存了一百多年,直到“安史之乱”中,唐肃宗为了寻求石鼓的“庇护”,命人将石鼓抬下陈仓山,运往了雍城。

可石鼓在雍城仅待了几个月,雍城城破,皇帝和文武百官忙着躲避战祸,将石鼓匆匆掩埋。陈仓石鼓就此“隐世”,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

一直到六十年后,官员郑余庆上表朝廷,被当做“乱石”的陈仓石鼓得以安置在孔庙之中保存。

不过陈仓石鼓还是逃不过唐朝战乱的硝烟,孔庙被敌军掠夺一空,巨大的陈仓石鼓也在战火中被贼寇抢走。

爱好文字书画的宋仁宗偶然得知了陈仓石鼓的事迹,他好奇八百年前的先秦文字是如何“流传”下来,便下令各府官员全力寻找历史中的“陈仓石鼓”。

知府司马池为了讨得圣上欢心,全力搜寻到了九面石鼓。但唯独缺一面石鼓总是不够“完美”,也显得司马池没能用心办好“差事”。

不过司马池不愿意放弃“邀功”的机会,他索性“造假”了一面石鼓,将十面石鼓呈到了宋仁宗的面前。但宋仁宗钻研字画,也算的上是“书法”上的行家,他认出了第十面石鼓是“作假”所得。

司马池非但没因此受到封赏,反而遭到贬斥,流放到了偏远之地。

那第十面石鼓到底在哪儿呢? 宋仁宗更加迫切的想得到答案,于是发布了“悬赏”,希望能得到确切的线索。

第十面石鼓得以重现于世,但它已经成为了一户屠夫的“磨刀石”。这面石鼓的损坏严重,表面的文字已经被磨损掉了大半,只剩下了最后四行的文字能勉强辨认。

宋仁宗这才得到了“十全十美”的十面陈仓石鼓,甚至还将石鼓上镶嵌黄金,置于宫殿之中。

有了“黄金”护体的石鼓依然难逃战火,靖康之难中,金兵冲入到了皇宫,陈仓石鼓被金兵随意的丢弃,又一次成为了朝代更迭的牺牲品。

直到元代的收藏家请旨朝廷,陈仓石鼓得以在京城中妥善保管,并且历经了元,明,清三个朝代。

近代的中国受到了外国的侵略,他们肆意的抢夺中国的文物。为了在战火中保存中国的文化,陈仓石鼓先被运往了南京,后又辗转到了重庆。

蒋介石兵败之后,他决定将来要在台湾“东山再起”,便整理了几百箱中国的文物,希望将大陆的文化带到台湾境内。陈仓石鼓历经千年,自然是被列为要运走的“头号”文物。

但陈仓石鼓体积太重,飞机根本无法携带,加上战况紧急,蒋介石着急赶到台湾,就下令将陈仓石鼓留在原地。

陈仓石鼓得以留了下来,后被收藏于北京故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