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对话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北花园村388号华汇大厦举行。对话会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庆祝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落实“十四五”时期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展开多方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一样,都需要系统性保护的视角,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多元合作助力非遗传承传播。

本次会议由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学系、管庄地区非遗传习所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传媒大学社会创新与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云园区、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企业工委会的支持。会议聚焦探讨了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系列讲座直播项目如何落地朝阳区通惠河沿线街乡、产业园区,共同构建“运河+非遗”文化品牌,研讨高校、乡镇、社会企业及传承人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的责任担当,集思广益创新发展。

2022年,“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第一季先后举办了九期非遗传承人讲座对话直播活动,并细致整理相关口述文字,集结出版,近期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一书,为公众提供了解与大运河文脉具有内在关联性的9项北京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传承和创新情况,并留存了相关传承人口述影像资料,具有较好的非遗史料价值。本书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对话形式,探讨在新时代非遗如何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助力朝阳区管庄地区“运河+非遗”文化品牌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企业工委会秘书长、管庄地区非遗传习所主理人、管庄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大使张玉彪主持讨论。他认为应该合力搭建非遗传播平台助力非遗传承发展、助力朝阳区文化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王铭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项目前期成果及下一步项目计划。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维家对《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一书作了点评。他认为本书具有选题好、内容好、成果好、传播好、效果好等五方面特点,挖掘相关北京非遗项目与大运河之间的文脉内涵,有助于非遗更好地传承传播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参会的五位非遗传承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赵义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绒鸟(绒花)传承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蔡志伟,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刻瓷传承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周晓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孙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池尚明先后发言,讲述了各自所传承的非遗项目情况,以及对于《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的记录形式的支持,强调了用心坚守非遗传承的责任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座谈的还有朝阳区管庄地区一级调研员张宝崑、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叶芷甄、首都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副研究员郭炜、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负责人陆宏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毅、中传校友企业工委会副秘书长刘庆顺、华汇大厦董事长朱媛韬、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摄影摄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祥、北京博承思凯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李瑞伦、北京瀚华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文宁等。与会嘉宾围绕着非遗传承、传播展开座谈,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希望以“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第一季的阶段性成果为基础,结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从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等角度助力非遗传播,协力搭建助力非遗传承传播的有效平台,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并期待马上启动的“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第二季的八次非遗讲座直播活动,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发挥更多贡献,为更多社会公众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方供图)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