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日的南沙,有很多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走进它: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四街六镇、优良港口、广府文化、虎门炮台......但在以前,若要认识南沙,重要关键词之一便是“沙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田不南沙,

古时南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都与沙田息息相关。

一同来看看

南沙沙田的形成历程吧!

从海上洲岛到广阔平原

唐宋以前,珠江三角洲仍是“海浩无际,岛屿洲潭,不可胜记”。而南沙境内,当时只有黄山鲁、大山乸、十八罗汉山浮于海面,供乘船而来的水上人家休息或定居。岛上的居民进可下海捕捞,退可入山狩猎,但可供耕种的土地始终是短缺的。

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宋及以前,南沙区域为茫茫大海,唯有三山矗立海面,一望即知

千百年来,由岭南东西北山地流出的江河,挟带着大量的森林腐土从珠江口入海,在海湾内淤积成陆,烟波浩渺的海面逐渐演变为广袤的平原。海退陆进的变迁,把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引向陆居,从事农耕,万顷良田自海中浮生,大沙田成为珠江口两岸独特的自然景观。

随着境内各处冲积平原的形成,南沙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变,烟波渺茫环绕的海上岛屿转变为从山岭丘陵向外延伸的广阔平原。浮生海上的南沙,疆域相应改变。

沧海桑田,如今的南沙应是广州市范围沙田面积最多的一个区,也是沙田在本区土地面积占比最大的一个区。可以说,没有沙田,就没有南沙。

那么,沙田是如何形成的?

向海要地

沙田的含义广泛,凡一切淤积涨生的田坦都属于沙田范畴,如围田、潮田、桑基等,都属沙田之内。

宋元及以前

人们更多的是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但仅靠自然之力形成沙田,往往需要数十上百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

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成为主要的生计和财富来源,人们开始大规模围沙筑田。明至明末短短两三百年间,基本形成了今日三角洲的面貌,潭洲、黄阁一带的沙坦已连成一片,万顷沙也已显露。

顺德大良的龙延槐在《与瑚中丞言粤东沙坦屯田利弊书》中详细阐述了人工围筑沙田的具体办法:沙田修筑,首先是由农户出资申报新生之沙坦,称为“报承”,然后堆石积泥,筑堤加固,种草固沙,反复几次形成规模沙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广东沙田“报承”流程,以顺德大良北门豫章罗氏为例

(资料来源:《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

由此看来,报承似乎是减少业权纷争,增加政府赋税收入的好办法。不过,事实真如所愿吗?

利益之争

沙田,系海中浮土,宋代之前并无征税,宋代以后政府鼓励开荒沙田,征税较其他民田更低。因此围绕沙田利益开展的斗争——争沙,并没有因此“报承”程序的存在而减少。

大山之外增生的沙田面积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山之外增生的沙田面积广大

早在明洪武年间,东莞鳌台王氏六世祖王学圃在赶赴京师的途中,就因争沙之事为仇人所害。至明末,更是“争田争坦之案日日有之。”南沙作为沙田大地,沙田纷争更是不可避免。

沙田纷争牵扯人物众多,既有作为出资人和管理经营者的地方豪强大族,也有实际沙田开发的耕家、疍户,有时作为政府势力代表的官员也会卷入其中。他们的关系千丝万缕,但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尔。

在看似合理公允的程序下,围绕沙田的争端是如何而起,又怎样落幕?这样精彩的故事,且待下期为大家细细讲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南带你看

来源:南沙历史说

图片:南沙历史说、刘伟

编辑:潘晓婷

校对:张瑨欣

二审:梁思静

终审:李夏同

签发:齐华伟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