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防痛风应该怎么做?

撰文丨南总内分泌科 冀璇

老张是一名夜宵大排档的服务员,一天夜里突然大脚趾根部出现令人窒息的刺痛,似是被锯或揉搓样的感觉,伴有第一跖趾关节周围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局部胀痛、关节活动受限等表现。次日,去医院检查确诊为痛风。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由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疾病,血液中的尿酸增加,导致关节和肾脏损伤等。该病大多发生在40~60岁的人群中,男性多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国内痛风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

痛风为何偏爱第一跖趾关节?

第一跖趾关节就是我们的大脚趾。56%~78%的痛风患者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故在早年国外的医学文献中描述,被称为“魔鬼咬了我的大拇趾”。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炎

在整个痛风的病程中有56%~78%以上会累及到第一跖趾关节,因为在痛风急性发作这件事情上,大脚趾可有着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1

血液循环慢

脚趾第一关节位于肢体末端,此处的软骨、滑膜及关节周围的组织血管少,血液循环缓慢,局部组织pH值低,基质中含粘多糖酸及结缔组织丰富,因此尿酸更爱沉积在此处。

2

局部温度低

相比较躯干部位和四肢大关节,大脚趾的温度一般会更低。温度越低,尿酸盐结晶沉积率就越高。

据统计,26℃是尿酸盐结晶沉积的重要节点,一旦关节局部温度低于26℃,尿酸盐结晶沉积的风险就会大幅增加,而大脚趾部位的温度正好为26℃左右。

因此,一旦大脚趾遇到低温刺激,则很容易发生尿酸盐结晶沉积。

3

存在“晶核”

尿酸盐结晶沉积除了会受到尿酸值和温度的影响,还取决于是否存在晶核。在日常生活中,大脚趾等关节部位易受到撞击和摩擦,进而导致关节内和关节周围产生细小的碎片。在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过程中,这些细小的碎片会充当晶核的作用,使周围的尿酸盐迅速聚集和沉积。

防范痛风发作应该这样做!

1

吃——远离八种食物

海鲜和动物内脏:痛风患者平时要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各种肉汤以及加工类肉食品(香肠、培根等)、各种饮料等。

调味料:蚝油、鲍鱼汁、海鲜酱、香菇酱、浓缩鸡汁等食品调味料的嘌呤含量也很高,需控制摄入量。

高果糖食物: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常饮含果糖的饮料会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咖啡和浓茶:浓茶水、咖啡等饮料可能会诱使痛风急性发作或者加重痛风,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

酒类:酒精对痛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酒里含有一定量的嘌呤,而且酒精会促进嘌呤吸收,进而诱发或加重痛风。与啤酒相比,白酒中的嘌呤含量较低,但是它跟其他高嘌呤食物一起食用时会促进嘌呤的吸收,从而间接引发痛风。

部分蔬菜:痛风患者应该多吃新鲜蔬菜,但香菇、芦笋、黄豆、扁豆、紫菜、豆苗等除外,这几种食物在痛风急性期要禁食。

粗粮:痛风患者吃主食应“多细少粗”,因为粗粮中的嘌呤含量高于细粮。常见粗粮有高粱、玉米、小米、糙米、黑面粉、麦片等;常见细粮有精制大米、白面等。

豆制品:专家指出,豆类及其制品嘌呤含量比较高,痛风患者应尽量少吃。

2

喝——推荐喝柠檬水

专家表示,增加饮水量可作为痛风患者非药物治疗的措施之一。在无肾脏病、心力衰竭等禁忌的情况下,建议痛风患者每天饮水总量为2~3升。研究提示,饮用柠檬水有助于降尿酸。痛风患者可将1~2个鲜柠檬切片加入2~3升的水中,泡好后即可饮用。

3

动——避免剧烈运动

痛风患者的运动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步过渡至中等强度,应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可采取有氧运动的方式,次数以每周4~5次为宜,每次0.5~1小时。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应适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但应避免快速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身体负担。痛风急性期则应以休息为主,中断锻炼,有利于炎症消退。

痛风的发作与嘌呤、尿酸代谢有直接关系,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多加注意。除此之外,患者还应合理运动、充分休息,尽量避免痛风发作。

痛风患者控制饮食后,尿酸为啥仍高居不下?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生站网页版,无需下载APP即可学习更多干货内容~

审核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 佳

  • 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常委

  •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

  • 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 主编、参编、参译专著5部

  • 近年主持国家、省部级基金5项 授权专利8项

  • 多次担任大会同声翻译

  • 多份SCI杂志审稿人

参考来源:

[1]王柯浩.痛风是什么[J].幸福家庭,2021(03):83.

[2]陈仕飞,陆文.痛风与饮食:预防和管理的关键[J].家庭医学,2024(02):38-39.

本文审核丨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佳 责任编辑丨冯梓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