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都是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主导的战争。但它们在发生时间、原因、主要领导者、结果等方面存在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二次革命

又称讨袁之役。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于1913年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进行的战役。

背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攫取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1913年初国会选举结束,国民党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宋教仁准备出任总理,于是老袁派人刺杀了宋教仁。1913年3月,宋教仁应袁世凯之邀前往北京共商国事,在火车站检票口遭枪击,后因伤势过重不幸逝世。

于是孙中山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于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发表《讨袁檄文》,此后黄兴在南京响应,并组织讨袁军,自任总司令。安徽、上海、广东、福建、重庆等地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由于革命党人仓促应战,缺乏周全准备且各自为战,各地讨袁军在袁世凯北洋军的镇压下很快失败。“二次革命”以革命党人的惨败而告结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导人逃亡日本。

2,护国战争

是1915年至1916年发生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背景:袁世凯掌握政权后,试图恢复帝制,自己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 ,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要领导者:逃出北京的蔡锷于1915年12月25日在云南举起讨袁义旗,此后,中华革命党也积极响应。讨袁护国的主力是西南几省的实力派。护国军与北洋军展开战斗,全国形势风云聚变,孙中山积极联络各方力量协同作战。护国战争引发了广泛响应,南方多地纷纷举起反袁大旗。在各方压力下,众叛亲离的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但仍占着大总统之位。同年6月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护法战争

是指1917年至192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的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段祺瑞掌握了北京政府实权,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非常会议。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是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只是想借助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并非真心护法,他们与直系军阀暗中勾结,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1920年,孙中山重组军政府,再次举起护法旗帜。但由于孙中山提拔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背叛,二次护法失败。1923年孙中山令粤军许崇智部和滇桂军阀进攻陈炯明,再度战令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第三次护法由于有苏俄的支持,获得成功。从此后孙中山联俄联共,用新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改组了国民党,进行北伐。最终在继任者汪精卫蒋介石的努力下,打垮了北洋军阀,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