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绵延数千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河,自古以来,黄河无私地用黄河水滋养着黄河两岸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生养繁衍,生生不息。因而,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也被称为“母亲河”。
黄河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很多优秀诗人都不吝溢美之词。譬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下面学习晚唐诗人罗隐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诗。
罗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从二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他避乱隐居九华山。直到五十五岁时,他方才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享年七十七岁。
罗隐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其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晚唐最后一位大诗人”。
罗隐经历了十上不第的人生坎坷,科举入仕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每一次都落第,是不是和唐末的吏治腐败有关?他心有所感,赋诗一首《黄河》。诗作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粉丝
关注
罗隐一首《黄河》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
2024-08-15 05:02
关注
黄河绵延数千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河,自古以来,黄河无私地用黄河水滋养着黄河两岸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生养繁衍,生生不息。因而,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也被称为“母亲河”。
黄河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很多优秀诗人都不吝溢美之词。譬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下面学习晚唐诗人罗隐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诗。
罗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从二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他避乱隐居九华山。直到五十五岁时,他方才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享年七十七岁。
罗隐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其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晚唐最后一位大诗人”。
罗隐经历了十上不第的人生坎坷,科举入仕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每一次都落第,是不是和唐末的吏治腐败有关?他心有所感,赋诗一首《黄河》。诗作原文如下: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即使投入再多的阿胶,也无法改变黄河水的混浊。
这里面有太多的是非曲折,上天的意思本来就难以明了。
黄河之所以能直通银河,是因为它的曲曲弯弯。
黄河刚从发源地昆仑山流出,就不再清澈。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时就发出誓言,王公贵族的爵位将时代相传。
像严君平一样的权贵们把持着朝政,而像张骞一样的寒门士子只有遇到神仙才能乘着木筏上天。
黄河五百年才清一次,才能天下承平,可三千年以后又有谁还在呢?
希望遥不可及,又何必烦劳黄河报道太平年月的到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隐这首《黄河》是一首咏物抒怀七言律诗。
整首诗开篇以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并借黄河曲折蜿蜒和浑浊不清的特征,表现对权贵利用科举营私的指责。甚至是将讽喻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然后,继续用典,进一步讽刺世家望族对爵位和升黜的把持,再以调侃的语气,表露自己对科举和官场的失望。一声无奈的叹息,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全诗善于用典,纯熟自然;借事寓意,构思精巧;托物抒怀,巧妙贴切;意在言外,新警深刻;蕴藉深邃,发人深思。
突出特点是极尽用典之能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典故,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句句紧扣黄河,句句又别有他意,手法颇为高明,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把唐末昏暗的朝政掀了个底掉,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堪称是其讽喻诗作中的代表作。
总起来看,罗隐这首诗表面上是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进行赋咏,实则是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末腐败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写出了很多失意文人的心声和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