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仙”李白在江油生活学习了24年,有关于他的动人传说在家乡广为流传。自唐末宋初以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地创作有关李白出生,学习,机智,侠义,惩贪,爱国及诗酒人生的传说故事,历元、明、清,经久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民间故事

四川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承谱系

最初可追溯到宋代杨天惠,著《彰明逸事》

第一代:郭凤岗(——1943年),清代光绪年间青莲场法华寺人。

第二代:郭英海(1921——1999年)青莲镇人,喜欢讲故事。

杜国通(1925——2004年)青莲镇人,人称“杜壳子”。

肖济州(1932——2007年)青莲镇月圆村人,绵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戎(1927——2016)绵阳市安州人,就职于李白纪念馆,书法家,发表多篇李白相关论文。

第三代:刘术云(1965——)太平镇天池村人,从1985年起坚持从事李白民间故事及传说的普查、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总计搜罗篇幅超100篇,著有《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江油县资料集》《江油逸事》《李白的传说》等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特征

李白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分为励志、机智、侠义、爱国等。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颂扬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习剑术,立志“济苍生,安社稷”的家国情怀,主要通过人们在茶余饭后以摆龙门阵、吹壳子、摆条的形式传承,以四川话为主,时而夹杂江油地方方言俗语,融合了本土民俗风情,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讲述者所讲故事情节大同小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听众群体,绘声绘色,娓娓道来,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既引人入胜,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节选

一、浣纱得鲤

相传太白金星犯错误后,被玉皇大帝下放凡尘,他漫游到了风景秀美、山明水秀的青莲乡,被此处的美景所吸引,便决定在此处投胎。

恰好,一个相貌清秀端庄的妇女在河边浣纱,就变成了鲤鱼跳进了妇女的竹篮中,这个妇女正是刚从西域迁到此处不久的李客的妻子,即李白的母亲,回家与丈夫烹吃,此后不久,李氏便有了身孕。

有一晚,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天上一道金光,太白星从天而降,不偏不倚地落入自己怀中。梦醒后不久,她突然阵痛,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李氏将梦中情景告知李客,李客便为儿子取名李白,字太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铁杵磨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父亲为了让他成材,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经史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时常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位老婆婆蹲在河边磨着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一边磨一边回答。“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老婆婆停下手,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传承人刘术云讲述铁杵磨针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承人刘术云讲述铁杵磨针的故事

三、高楼赋诗

传说李白受磨针老人启迪后,勤学苦练,吟诗作对,小有名气。他十岁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他父亲的朋友在昌隆县风雅楼举行晚宴,李白随父亲从青莲天宝山陇西院前去赴宴。

参加宴会的人之中有一人喜欢舞文弄墨,他听说李客之子李白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很想见识见识。看见李客今晚带了个小孩,眉清目秀,估计就是李白,便想当面考考他。于是提议道:“ 今夜美酒佳肴,无诗赋吟唱,似乎少些雅致。我听说青莲李客之子李白,十分聪明,善于吟诗作赋,我们叫他吟诗助兴,岂不快哉!”参加宴会的大部分是文人雅士,都表示赞同。

李白的父亲见无法推辞,就叫李白站起来试一试。李白站在那里,身子刚刚与饭桌子一样高。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我只好班门弄斧当众献丑了。各位老前辈可要不吝赐教啊!请出个题吧。”按规矩,题应该由主人命。主人原以为李白随便吟首学过的诗就了事,哪知他要做命题诗,心里吃了惊,命题诗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还要文思敏捷。因此,很为李白担心。见李白要题,就漫不经心说道:“ 今夜我们在这楼上饮酒,干脆就以此楼为题吧。”众人静静地等候李白吟的诗。只见李白略思片刻,一字一句轻声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吟得好!太妙了!”众人听完李白吟的诗,齐声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故居太白楼

四、蒲花洗墨

在青莲镇粉竹楼后面500米处,有一口小方井,终年泉水不干。这口井两尺见方,井水清澈,泉水泪泪涌起,水面上冒出许多像珍珠样的小水泡,很像蒲花,所以这口井叫蒲花井。

李白自受磨针老人精神启发后, 不再逃学,每天苦读诗书,他足不出户,在蒲花井里汲水研墨、洗笔,天天如此。

天长日久,蒲花井清清的井水便呈现出淡淡的墨色,直到现在,倘若到井边,还能闻到幽幽的墨香。后来,人们为了学习李白的勤奋,纪念李白,就把蒲花井改名为“洗墨池”。

后来,人们在洗墨池四周加砌栏杆,刻“李白洗墨池”碑一座。1981年,江油在城区昌明河畔修建李白纪念馆,在太白书屋后的桃花潭旁复制了“李白洗墨池”,供中外游客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小匡苦读

过去的名人雅士都有自己的读书台,李白也不例外。李白的读书台在江油市太平镇北的读书台村,距市区8公里,亦称小匡山、点灯山、翰林山。其山势秀美,五代前蜀诗人杜光庭游览读书台,凭吊太白遗迹后,写下了“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诗句。

李白在读书台时,他得到了神人授予的“无字天书”。李白翻书一看,虽无字无文,但他大为感悟,立志努力读百家的书本,努力读自然风物和社会人生这两本大书。

读书台现存清光绪十四年重修的太白祠。并有邑令葛竣起题写的“古读书台”匾额,有清光绪十四年修建太白读书台碑记两座。太白洞殿内火砖墙壁,砖上均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岁读书台置”字样。有联云:“书可读于台上,字应化入库中”“倒笔写天,气贯星斗;举杯邀月,诗惊鬼神”和“樽酒何时怀落月,书台空自锁闲云”等等。

读书台是李白在故里的重要遗迹之一,不知源于何时,每年农历三月三,到读书台踏青凭吊李白的人络绎不绝。但多为祈祷诗仙李白,庇佑自己儿孙读书能登科及第,此习俗一直沿袭今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诗镇石牛

离青莲不远处的石牛沟里有一头石牛。相传此石牛为神牛,夜间到田里偷吃庄稼,白天则化为石头。李白见到后,随口吟《咏石牛》诗,降住了石牛。青莲有条沟叫石牛沟,有一年,当地农民垦荒时从土中挖出奇石,酷似真牛,故而得名。

相传这石牛很怪,白天俯卧不动,夜间则奔出乱跑,只挑财主的庄稼啃食和践踏。于是,财主派了长工前去驱赶、灭杀。远远望见,只觉那是活生生的牛,四蹄“嗒嗒”,尾巴又翘又摆,仿佛还在“哞哞”乱叫。然而轻轻走近,朝那牛身上一锄头挖过去,只见锄头在牛背上火花迸溅,虎口震裂,而牛却磐石般动也不动,打也打不烂。又是烧香拜佛,又是求神许愿,财主伤透了脑筋,于是,财主贴出告示,谁能阻止石牛损坏庄稼,愿以十担黄谷作为酬金。

消息传出,能人异士纷纷前来念经说咒,却没有奏效, 石牛仍出来践踏庄稼。李白从匡山随赵蕤读书习剑归来,听说竟有这等奇事,很感兴趣。一天,他漫步来到石牛沟。见地上果然卧着头石牛。这石牛自然成形,未经工匠开凿,好似天降地生。不禁咏道:“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此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财主听到这首诗后,就请石匠把诗刻了块石碑,安放在石牛面前。从此。石牛再也不去践踏庄稼。人们说是李白吟的诗把石牛给镇住了,李白收到财主给的十担黄谷后,并没有要,而是全部周济给了青莲闹春荒的农民。现在,石牛已移至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内,供中外游客观赏。

经权威文物专家鉴定,石牛确实是唐代遗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李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关于李白的民间故事大都是他在江油学习、生活的故事和传说,现搜集的故事中更包括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所发生的故事及趣闻。在故乡的陇西院、天宝山、窦圌山等留存着大量游踪遗迹。这些游踪遗迹不仅是人们凭吊、纪念李白的场所,也是产生、传播李白民间故事的关键。

李白民间故事从清代到现在已经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李戎、刘术云数十年坚持不断地向老一辈人学习,并深入李白游踪遗迹采风搜集整理研究、讲述传承、著书传播,让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一定保护和传承。

(来源:诗意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