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早上7点过,在云阳县国有四十八槽林场大包管护站,太阳还没那么热辣,行走在山林间还能感到一丝清凉。护林员蒋进明带着一把镰刀,骑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护林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准携带火种上山,不准烧香点蜡,不准燃放鞭炮……”摩托车还未进入人们的视野,车上小喇叭的声音已经抢先一步到达,提醒着行人提高森林防火意识。行至途中,蒋进明将摩托车停放在路边,带着两个同事,沿着山道,巡护眼前的这片山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人当中,蒋进明的年纪最长,巡护经验也最为丰富。在执行巡护任务时,往往是他持刀走在最前面,带领大家清除山道两侧的枯枝败叶、杂草、小灌木等可燃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针堆里的烟头。

正在他们清理山道上的松针时,蒋进明从一片棕色里挑出了一点绿色,原来是一个燃尽的烟头。蒋进明说,只要是人能经过的地方,道路两侧两三米范围内要保证无可燃物。这样一来,哪怕进山人员将烟头扔在路边,也能减少失火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往山上走,陡坡似乎越多,一堆堆松针就像一个个陷阱分布在前方的道路上,不时还能碰到散落的碎石,一脚没踩稳就可能滑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约半个小时后,两个年轻的同事已经满头大汗,靠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歇息,而拿着镰刀的蒋进明,额头上竟见不到几颗汗珠。“我老头子在山里面爬了几十年,耐力比你们好一些,不易出汗。”蒋进明打趣地对两人说,“你们再爬几年就不会出大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已经汗流浃背,但三人连一瓶水也没带,稍作休息后,继续向前方走去。天气炎热,并非他们不想带水,而是长期在山林奔走养成的习惯。每次进山巡护,一般都要耗费两三个小时,有时还要拿着浆桶和刷子,在林区各处刷上防火标语,多带一瓶水,就多一份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进明正在检查进山的车辆。

蒋进明是一个“林二代”,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从父亲手里接过镰刀,开始了30多年的护林生活。他刚开始工作时,林场还没有水泥硬化的山道,很多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但人的经验也有失灵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步暗藏陷阱,而让他判断失误,以致“误入歧途”。

有一次,蒋进明沿着山坡往下走时,一脚踩在一片蕨类植物上,谁料整个身子都往下陷,把他摔得“全身青痛”。当时林场还有煤矿,这片蕨类植物正好覆盖着通风口,让人猝不及防。自那以后,蒋进明上下山时都更加小心翼翼,不敢疏忽脚下的每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进明入户进行防火宣传并留下记录。

长年累月的护林工作,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蒋进明第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就是孤独。刚进入林场时,还没有这么便利的交通,几个月才能出去一次,平时吃住都在村民家中,只能通过书信与外界沟通。那时候,接到一封亲朋好友的书信就足以让他高兴好几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阳国有四十八槽林场远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信变成了手机,两条腿变成了摩托车,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山道,蒋进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他身后的这片山林,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1968年出生的蒋进明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对于余下这几年的护林生活,他倍感珍惜。“干一天就少一天了,哪天让我不干了,我可能还不习惯。”他抹了一把额上的细汗说,“看着自己巡护的山林变得越来越好,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了出息。”

上游新闻特约摄影 贺元河 李妍 摄影报道

投稿邮箱:syxw@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