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下旬的南京,清朝两江总督牛鉴登上英国的康华丽号,到处找牛。在这位两江总督的认知里,没有牛拉,这船怎么会在水上跑呢?

从那以后,军事武器就成了清政府一直追求的东西。可惜到甲午战败,清政府才意识到几十年来的追求,仅仅是徒有其表和黄粱一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揍得睁开了眼

条约文本上签了字,牛鉴随后就被道光撤职判了斩监候。可牛鉴不过是替罪羊,替的是他主子道光的无知以及对英国人的恐惧。

当代人调侃说,道光皇帝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其实根据当时英国在世界上的殖民情况,道光以及清廷隐约知道英国的作为。而且就是因为知道,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才草草以清帝国的失败而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道光看来,英国人的大炮、军舰以及更先进的枪械实属厉害。可让他最担心的,是英国人和沙俄的勾结。一旦两个国家南北夹击,清帝国将毫无胜算。

正因为如此,在见识了英夷新式武器的厉害后,道光便放弃了全面战争的想法,然后签了城下之盟。

《南京条约》一签,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进程彻底转向。从那以后,即便是再守旧的士大夫阶层也慢慢意识到,我们和西方在武器上的差距,以及其他方面的差距都在全方位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了这一点,20年后才有洋务运动的开启。然而,只寻求机器和武器,而不触动封建本质的改良,最终还是让日本人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从清末到民国,走马灯似的更换着统治者,包括军阀在内,他们都在试图发展军事力量。然而单纯的购买武器,并不能扭转任何格局。这一点,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体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器有代差,但并不大

现代人都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军队肯定是拿着冷兵器和英国人作战。

可实际上,彼时除了有大炮,清代一些军队也装配有枪械武器。也就是说,我国当时和英国人之间的武器代差并不是太大。

比如,国内的大炮,装填的是像球一样的火药,而英国军舰上的大炮也是这种类型。

差别在于,英国人掌握了更先进的钢铁铸造工艺,他们的大炮通体丝滑,尤其是炮膛内更光滑。这样不容易发生炸膛,炮弹也打得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清军所用的大炮,还是俗称的生铁铸就,这玩意儿既笨重又不能转向。在跟英国更灵活的舰炮对阵后,只能以失败收场。

再来看当时的枪械,彼时的枪械肯定不是现代发射子弹的步枪。欧洲人普遍使用燧发枪,就是那种打一枪需要重新装填弹药的枪械。

清军这边,不少军队装配的也是类似的武器。不过我们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那便是火铳,发射机制和英军使用的枪械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同样受制于国内的铸造工艺,清军这边的枪械操作起来并不顺手。尤其是在战斗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各地的清军只能疲于应付。

要知道,当时英军区区几千人,乘军舰从广东沿海北上,一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作战。

道光则是下令从各地抽调军队前去应敌。英国人乘船肯定跑得快,而有的清军是从内地调往东南沿海,千里迢迢全靠步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有些战斗早已结束,可清军事实上还没有赶到战场。从本质上来说,这完全就是思路不同的两种对战模式。

也因此在道光看来,哪怕是将香港这个渔村割让给英国,综合来看似乎也是最有利的。否则清军在各地的调动中疲于奔命,不但事实上参加不了战斗,还会让北方的沙俄有可乘之机。

第一次鸦片战争,算得上是清政府首次接触新一代的军队和武器。但是要到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人才会真正意识到现代武器的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器的更新换代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到10年,一个叫洪秀全的落第秀才就在广西举兵反清了。

在和太平天国持续十几年的作战时间里,军队和朝政大权,也逐步汇聚到了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士绅手里。

因为战争的持续性,这批人率先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开启洋务运动后,李鸿章等人非常热衷于引进西方武器和技术的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器不是装饰品而是为了作战,清军灭了太平天国,又平定了捻军和回乱后,大有一种天下无敌的飘飘然之感。

彼时,曾国藩和李鸿章主持下,第一个现代化的军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创办。起初这里生产的武器,是清一色的仿德制武器。

随着仿制武器深入,中国人又慢慢意识到,光会仿制不行,还得有与之配套的钢铁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而又发现,西方的技艺是成体系的,无论是技术还是思想,只了解和学习某一方面根本无法推进。

就这样,洋务运动发展到后来,渐渐转向了综合学习,即科学和语言,乃至其他知识都得学习后,才能系统掌握西方人的精髓。

不过中国人的这种转变,是在失败的基础上换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

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国内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期。但很快,沙俄和日本就又相继出手了。

1871年,沙俄侵占了伊犁,并试图进一步采取行动。紧接着在1874年,日本派遣两千人登陆台湾,清政府拿出了50万两白银后,日本才同意撤兵。

这两起事件,直接引发了朝堂上关于海防还是塞防的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宗棠当时是陕甘总督且主管西北军务,他认为沙俄是心腹大患,朝廷应该加强西北边防也就是塞防的力量。

另一边,大臣文祥则主张海防。他不认为西方人是威胁,而真正的威胁来自日本。文祥说日本这个东洋小国,刚刚学了点西方兵法皮毛又买了两艘战舰,就敢对上国发难,如果不采取措施,日本往后还会蹬鼻子上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宗棠和文祥的两种意见一时争论不下,于是朝廷就让各省的督抚大员也上奏折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身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对于海防最为热心。他认为西北战事不足虑,朝廷应该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御力量和建设。

李鸿章甚至认为,朝廷应该从西北全面撤军。因为沙俄哪怕占领了新疆,也完全吃不下,因为沙俄的周围还有奥斯曼帝国和英国虎视眈眈。尤其是英国,不会坐视沙俄独霸新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是按照李鸿章的建议,朝廷应该在西北采取羁縻政策,就是让那一带的穆斯林自治,然后清政府册封。这样既能省下军费,也能牵制沙俄在西北的扩张。

李鸿章的主张,在当时一众督抚大员中间很流行,不过朝廷最终还是决定先加强塞防,即派左宗棠收复新疆。

因为在清政府看来,日本虽是威胁,但并不足虑。而西北一带已经被沙俄占去了大片领土,如果朝廷不采取行动,清政府作为统治者的正当性就会受到动摇。就这样,从1875年到1878年,左宗棠出兵收复了新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清政府关注了塞防,但也没有丢下海防。1875年,朝廷就令李鸿章筹办南方和北方的海防,并组建两支水师。

理论上,朝廷每年拨付400万两创办北洋和南洋水师。但在随后的实际行动中,这笔承诺的拨款并没有落到实处。比如在1875年到1877年间,朝廷实际投入的资金只有200万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掺水分的行为,实际上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同时也让中国人真正的意识到,仅仅是购买和仿制武器,创办几座兵工厂就想成为强国,绝对是不可能的。

日本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日本在清政府眼里是小国,然而这个小国原先也是闭关锁国的状态,经历短短的明治维新后,居然就敢跟天朝上国叫板了。

在19世纪70年代,也就是李鸿章大力创办北洋水师的时候,日本不但频频挑衅清政府,甚至还直接吞并了一直向我国朝贡的琉球国。日本的行为,是在挑战东亚原有的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这才意识到,光是建设海防和购买炮艇根本不能对付日本,必须得购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让中国的水师具备远洋作战能力,才能遏制日本的野心。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始从德国订购军舰,两艘铁甲舰的吨位都在7000吨级以上。到1885年,两艘舰船加入了北洋水师。

值得一提的是,从1885年到甲午战争之前,理论上朝廷用于海防的经费拨款超过了4100万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实际上,朝廷利用海军衙门这个结构对海防经费实施统一管理。这笔资金每年从各地的税收中收上来后,原则上应该拨付给各水师和海防部门。实际情况是,朝廷一直在利用海军衙门挪用经费。

比如修建颐和园以及其他花销开支,挪用的经费就高达1600万两。如果不是挪用,清政府原本可以组建成南洋舰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勉强完成了北洋舰队的组建。虽然北洋舰队后来号称远东第一舰队,可只是徒有其表。

主要原因就在于,日本方面意识到清帝国在组建海军后,也开始大力追赶。1880年期间,日本每年用于海军建设的费用还只有500万日元。到了1890年,则已经增长到了1000万日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在海军的建设上追赶清政府,关键是投入的经费没有被挪用。此后到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每年用于海军建设的费用,占日本政府每年总开支的10%。

就这样,当后来的战争真正爆发后,日本彻底捅破了清政府的那层窗户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战败,北洋水师覆灭,清政府赔款割地。这也标志着,清政府自鸦片战争后追求的军事发展彻底破产。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第一次出现了危机。因为再不发展,中国就有亡国绝种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甲午战败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清政府以及士大夫阶层追求的强盛,仅仅是武器和军事发展上的强盛。

这种强盛徒有其表,而且经过一次次战败也证明根本行不通。归根结底,是统治阶层的观念意识没有跟着一起革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此之后,中国的奋发图强,才从单纯的武器发展转到了思想和社会变革层面。此后的中国人才渐渐意识到,西方之所以能强大,不仅仅是因为有了先进的科技,更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管理模式不再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此后几十年中国又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尤其是和日本爆发了全面战争,才终于在1949年后,逐步迎来了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