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作“大明王朝第一狂人”,十二岁时便写文怒怼孔子,时人闻之皆惊;他又是当时学术界的顶流明星,一场学术讲座总是出现万人空巷的奇观!

他的人生总保持着怀疑态度,对万世景仰的孔子、朱熹等人进行过系统性地驳斥,他反对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大胆揭露儒家思想“无所不假”的现实,乃至他的思想被保守派视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纷纷群起而攻,最终在七十六岁那一年锒铛入狱,自刎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的学说却在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的晚明时代,对传统的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成为后来人们推翻封建王朝的重要理论依据。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晚明思想家李贽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丧失母爱,思想叛逆

大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秋,在福建泉州的一处普通家庭,李贽呱呱坠地。其父李白斋是一名教书匠,温驯善良,经常将余财接济穷苦人家,以致在当地口碑上佳,极有人缘。

由于母亲徐氏在李贽幼年时便因病撒手人寰,因此他逐渐形成孤僻、叛逆的性格。

在一个人的独守中,李贽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不盲从于他人提出的任何观点。就连当时被搬上神坛,奉为圭臬的孔子、朱子等圣人,李贽也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岁那年,李贽信手写下一篇名为《老农老圃论》的奇文,在文章中充满对贫苦农民的深深同情,对于孔子将农民视作小人的说法进行深深挖苦,时人看后大为骇异,没想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竟会如此离经叛道。

李贽虽然对四书五经感到相当厌烦,但为了功名前途,他不得不在临考前将数百篇之前的“八股文”范文进行通篇背诵,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在考试时将所读过的范文进行东拼西凑,竟不曾想高中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触心学,思想成型

在担任国子监博士期间,李贽先后在河南、北京、南京等地公干。工作之余,他接触了推崇王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这为他后来形成自己系统性的思想提供了契机。

公元1581年,在官场沉浮二十余载的李贽厌倦了尔虞我诈,腐朽压抑的环境,索性辞官,行至湖北黄安,寄居在友人耿定理家。

在此期间,他一边研读史学著作,一边成为耿家的私人教师,也许是长期与孩子们相处的缘故,使得原本对那些“大人们”所推崇的假道学更加嗤之以鼻,于是,他针尖对麦芒地提出了“童心说”,提倡摒弃伪善,让真情实感回归到文章当中,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定理去世后,李贽移居麻城,在此地多次开坛讲学。他经常针对当下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切的社会矛盾,一针见血地提出来,并给出自己独有的解决方案,受到普通民众的追捧与欢迎。

后来,为了更好地著书立说,并将自己的学说、思想进行系统性地归纳、整理,李贽干脆打发家人全都回了老家泉州,自己则独自搬到了麻城芝佛院潜心钻研。

在此期间,李贽的叛逆性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芝佛院,李贽故意剃发留须,公开表明自己的著作就是“异端邪说”,不曾想,这番叛逆的“骚操作”反倒为他吸粉无数,成为轰动一时的学术界的流量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工部尚书刘东星便是他的超级大粉丝,特意将他请到山东,著书立说;在文坛颇有影响力的“公安三袁”也亲自跑到芝佛院向李贽请教学问,并且一住就是仨月;不远万里来中国传教的利玛窦先生更是对李贽推崇备至,曾经三次邀请他进行友好的宗教文化交流。

高官名流对李贽仰慕到如此程度,更遑论平民百姓。因此,只要李贽提前公布在哪座寺院开坛演说,无论是耕者樵夫,还是僧侣妇孺,都会蜂拥按期听讲,大家像庆祝节日一般将讲坛内外围得水泄不通,那场面简直比现在明星开演唱会还要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想狂狼,遭到打压

虽然李贽的学说得到了儒释道三家诸多学者的推崇,在群众中也影响良好,但昏聩的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那些思想保守派,则将李贽的学说视作洪水猛兽,进行疯狂的贬低和打压。

面对这样的抵制与污蔑,李贽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自称他的著作就是离经叛道,自己可杀但不可去,头可断但身不可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李贽完稿的《初潭集》、《焚书》等作品中,反道学的思想十分明显。他笔下的文章,口中的话语,就如同一把把锋利的钢枪,狠狠地扎进了卫道士们的心脏!

比如:对于万世师表的孔子,李贽充满了怀疑与不屑,在他看来,朱熹、程颐、张载等理学家们打着孔子名义所制定的那套“三纲五常”,极度虚伪,压制人的个性与自由,让人倍感压抑与痛苦,在此基础上,他反对男尊女卑,主张人人平等,社会不应该被分作三六九等,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今天看来,李贽的这些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如出一辙,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理学思想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明王朝,则属于绝对的歪理邪说,必会遭到统治阶级的竭力反扑和打压。

再加之李贽本身行为的放荡,更是让卫道士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据说,李贽寄居芝佛院期间,行为颇不检点,放浪形骸,经常纵酒达旦,狎妓不归,还曾经将一位青楼女子收作女弟子,消息传到明王朝一帮言官耳朵里,马上对李贽进行上书治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602年,一个叫做张问达的礼部言官上奏万历,对李贽进行大肆攻讦与污蔑。万历大怒,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让时年七十六岁李贽锒铛入狱,并将他呕心沥血所撰写的著作悉数销毁。

这年三月中旬,在狱中悲愤难堪的李贽写下了人生最后的绝笔:“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然后以理发为由,向狱卒要来剃须刀,自刎而亡。

李贽死后,他的弟子马经纶替他收敛骸骨,将他葬在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旁。如今,在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还可以来李贽墓前吊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台湾的李敖先生也是李贽的忠实粉丝,特意将李贽与法国伟大思想家伏尔泰,英国大作家萧伯纳相提并论,表示对他们的锋利与锋利的激情甚是喜爱。

的确,在那个被程朱理学桎梏着的失去原本活力的大明王朝,李贽无疑是一道清新的风,虽然在当时他个人微弱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整个理学思想的基石,但作为近代思想的先驱者,他以无畏的精神,实际的行动为中国思想的最终解放建立了伟大功勋!

参考资料:

《泉州网-2023-09-15:李贽思想背后的“侠义情结”》

《环球人物-2007-01-01: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