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每一位君主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都是慎之又慎的。有人认为李世民错选李治为接班人,是导致后面一系列的武后干政并且代唐的根本原因。也有人认为李世民被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集团挟持,因而被迫选择李治为太子。

作为封建王朝的一代名君,他在当时是怎样考量的,选择李治是最佳选择还是无奈之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知道李世民有十四位皇子,本着嫡子继承制,太子只能先在嫡子中进行选择。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都曾经进入太宗的视线。

长子李承亁得天独厚,李世民登基称帝没多久,就被立为太子,他自幼明聪好学,而且态度谦逊,所以深得太宗喜欢,一直都是作为后继之君来培养的。可惜他在母亲长孙皇后过世后,瘸了脚,丢了自信。再加上弟弟李泰步步紧逼,变得疑神疑鬼,慢慢失去应有的理智,最后因谋反被废为庶人。

嫡次子魏王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在父亲的溺爱包围下,逐渐产生取代东宫的野心。李承乾谋反案中,李泰因涉嫌谋嫡夺储。触碰李世民年老脆弱的神经,因此被降为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

李治一开始是不作为太子人选的。他虽聪慧安详、宽厚仁慈,但个性偏弱、缺乏主见。这样的人处在乱世是不能独挡一面,或君临天下的。但是作为治世的守成之君,在唐太宗看来还是值得考虑的。经过冷静的思考,李世民认为立李泰,承乾与李治都会被他除掉;唯有立晋王李治,李泰与承乾才可以存活下来。

所以李世民立了李治为太子,亲自教导理政方略,并且在身后给他配备了一个完整的辅政班子,确保帝国可以正常地运作。李世民这个决定,在当时确实上保住了李承乾与李泰的命,还为后面的“永徽之治”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至于后面的武则天代唐之事,是李治过世之后的政治走向。与李世民选择李治的时间节点,没有时空交叉性,所以没有办法影响李世民当时的抉择。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谁也不能穿越时空做决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