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以上内容节选自《朱德的扁担》,这一篇文章也被选入了小学课本,很多人都知道这篇文章,却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朱德的扁担》正是出自于朱良才将军的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大家的生活非常困难,红4军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朱德经常带战士们下山挑粮,当时下山的山路,十分坎坷弯曲,空手走个来回都很费力,但朱德的箩筐总是满满的,当时的战士都很敬佩他,却也担心朱德累坏了,毕竟那时候朱德已经步入中年40多岁了,平时还要处理其他的工作已经很繁忙了,再加上沉重的扁担,担心累坏他,就将他的扁担藏起来,于是出现了上面的那根新的扁担。这篇文章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展示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面貌。

1900年9月27日,朱良才出生于湖南省汝城县外沙村一个富裕的农户家庭,父亲在私塾教书,他也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衡阳“诚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毕业后就回老家创办了新式学堂。随后,他参加了农民运动,在1927年参加了湘南起义,后来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此后,他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在龙岗一战中,兄弟部队相互配合,一举歼敌两个旅,并且活捉了敌总指挥张辉瓒,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了长征,朱良才这时是红五军团第34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参加了西征。西路军惨败后,大家都各自跑散了,朱良才孤身一人,考虑了很久,决定自己回陕北,于是他一个人沿途乞讨36天,才到达了甘肃镇原,找到了红军援西军,据宋任穷将军回忆:“团部突然进来了一个步履维艰的老头,又黑又瘦,还留着长长的胡子,虽然老头看起来憔悴,但是眼神格外明亮,团长陈仿仁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此人就是第30军政治部主任朱良才。”

朱良才化装成乞丐,一个人辗转36天寻找到了组织,在当时各种力量犬牙交错,他经历了无数次危机,被他一一躲过,才成功与红军会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期间,朱良才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他配合聂荣臻,完成了多项中央下达的任务,不仅如此,朱良才还发挥自己的才能,宣扬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日英雄故事,对此进行宣传,譬如“狼牙山五壮士”、“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先进典型,给当时的战士和群众都带来了很多鼓励。

1955年,授衔时,朱良才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因为常年的作战和受伤,朱良才将军的身体出现了非常多的不适,严重的影响了他工作的效率,在1958年,他主动提出了离职的要求。在收到朱良才的离职请求后,组织建议他留职休养。但朱良才拒绝了,他认为他应该把职位让出来,才有利于工作,能让更年轻,更有能力的人在位置上发光发热。

在他的多次请求下,组织最终同意了他的申请。因为这件事,他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当领导的“第一人”。伟人知道后,还说“粗话”夸奖他:“别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是拉屎不占茅坑。”赞扬了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此前,毛主席还对朱良才这样评价过:“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离职后,朱良才写出了《朱德的扁担》、《一根灯芯》等优秀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良才不仅在工作上一心为公,在生活上也同样艰苦朴素,朱良才家的沙发是1949年国家发的,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有人去他家里,沙发因此变旧速度很快。但朱良才并没有更换,一用就是40年,实在是最后用不了才舍弃,以他的工资,换个沙发是很简单的事,但对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认为比沙发更重要,视如珍宝。

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朱良才将军的一生,一直秉承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占国家的便宜,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感谢他们所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