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近日一经推出,迅速成为网络顶流,不仅让游戏圈为之爆火沸腾,更让中国文化一跃出海,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

神猴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富于浪漫英雄气概的艺术形象。作者吴承恩以唐代名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战胜困难,同一切灾害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精神。有趣的是,《西游记》问世以来,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上世纪20年代,有学者研究发现,印度古代叙事诗《罗摩衍那》中那个聪明会飞、不怕困难、智勇双全且乐于助人的“哈奴曼”神猴,即孙悟空的原型。因为早在三国时代,从印度译入的《六度集经》,以及南北朝期间引进的《出三藏纪要》《杂宝藏经》等佛书记载,印度神话传说中“人王与猴王共战邪龙”、“猴猿大闹天宫”的故事,已广泛流传于僧徒和百姓中间。而且,孙悟空一个跟斗翻出十万八千里的神通本领,与“哈奴曼”能从印度一跃而至楞伽(今斯里兰卡)岛极为相似。此外,吴承恩是位“博及群书”且酷爱“野言稗史”的饱学之士,他完全可能从佛道友人那里听说过天竺“神猴法身”的奇闻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经艺术构思创作出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

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就力主“舶来品”一说。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写道:“整个《西游记》的中心故事就是到印度去取经,佛教色彩极浓,里面许多斗法的故事,比如孙悟空与杨二郎的斗法,简直就像从佛经里面抄来似的。连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佛典里找到它的副本,为什么单单这个孙悟空就不能是从印度借来呢?”他因此认为孙悟空是“舶来品”。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远古盛传的中国神话中,禹的儿子是天地间裂石而生之人的记述早已有之。如《国语·鲁语下》韦昭注中载有“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人面猴身,能言”的野人轶事。《吴越春秋》《搜神记》以及唐宋传奇和话本说唱中,也不乏关于猴人及白猿成精的神异典故。唐人李汤《古岳渎经》记载的“大禹锁淮涡水神无支祁于龟山之下”的故事中,对无支祁更有这样的描写:“禹理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无语,辨江淮之深浅,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劲伸百尺,力踰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由此可以发现,无支祁身上已然有孙悟空的影子。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明确表示:“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湮没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孙悟空是“土特产”。

而学者们对古今中外文化、科技的研究成果则又显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由来已久,并且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引进,同样也完全可能输出去。据较新的考古报告指出,人们在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进行考古挖掘时,在深埋地下3.5米的古代陵墓里,出土了一件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雕像,他头戴皇冠,身披金箔制成的战袍,右脚踏着一块象征云雾的翡翠雕刻。“碧玉猴王”无论从衣饰还是神态上来看,都酷似我国传说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形象。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古代文化对外的巨大影响和传播。因此,孙悟空应该是中外文化所共有的“综合”形象。

孙悟空究竟是“舶来品”还是“土特产”,或者是一个兼具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形象,其实,探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并不很大,文学家创作作品的主题、塑造主人公的形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激起读者的共鸣,能否受到各个层面读者的普遍欢迎,能否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增添新的内涵,这才是决定一部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核心要素。

编辑/张严涵

排版/王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