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州,那片宛如人间仙境的土地,白墙黑瓦的古村落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它们似一幅幅空灵淡雅的水墨画卷,在时光的笔触下徐徐展开。

酥月,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徽州的山水、古建筑一样,是当地人心中的骄傲。

它还有个诗意的名字——月亮的饼。

点击购买☟

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艺术。从制作工艺到包装设计,无不体现着徽州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亮的饼”蜡黄的表皮,薄薄一层,朴素浑圆,边缘烤得微微焦黑,如同月亮表面的自然肌理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馅更绝,炒熟碾碎的芝麻和白砂糖很好地糅合在一起,软糯流沙,满口爆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以桂花、金橘、花生仁点缀其中,甜而不腻,口感丰富,越嚼越香。加之经过传统柴火烘烤的酥月,焦香四溢,隔着牛皮纸都能闻到,咬在嘴里一口酥掉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味的背后,是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所以“月亮的饼”依然坚持最原始的手作。

“黑馅肚,蜡黄皮,上刀山,下火海”,是酥月的制作秘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酥月没有任何神秘的仪式,不过是道道工序的用心,原材料的实诚,与技艺经验的熟稔。从选料到烘培历经道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将古老传承的酥月工艺,体现得明明白白。

精心挑选的黑芝麻颗颗饱满油润,再由熟练的老师傅小火慢慢翻炒至焦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炒熟碾碎的芝麻和白砂糖按比例糅,再加入桂花、金橘、花生仁点缀其中,每一口都内涵满满,好像大肚子一样,俗称“黑馅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酥皮的制作也相当考究。老师傅需要先把面粉放进木制饭甑里蒸熟,再用手揉面揉制的面团,加入鸡蛋,传统菜籽油、芝麻油、抑或是更加珍贵的的野生山茶油,做成酥月的饼皮,俗称“蜡黄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制作好的酥皮及馅料分割好,俗称“下刀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酥月饼不光材料要好,还要烘焙得好,这也是考验老师傅的手工技艺。

伙房有一个专门用来烘烤月饼的炉灶,炉膛里是硬木炭火,不能有点烟味,不然烘烤出来的月饼就有股烟熏味,影响了月饼的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炉灶上方用铁链吊着一口平底大锅,等锅热后,往锅里抹点油,把做好的酥月饼放入锅中,微火烘焙。

将制作好的“酥月”放入炭炉中,俗称“下火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烤出来是一种好看的满月黄色,油香混合着焦香,酥脆掉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亮的饼一共有三个规格,分别用菜籽油、芝麻油和野生山茶油制作,都是纯植物油,0添加,更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亮的饼”现做现发,常温20度左右可保质1个月,提前购买可放置冰箱冷藏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购买☟

月是中秋月,饼是徽派酥月。在团圆佳节,它如明月般降临,一口酥香,满是传统韵味、亲情诉说与团圆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