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宋 朱熹《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简译

离开多年,多少次梦中回首,始终念念不忘东峰这个地方。

今天,终于心愿得偿,故地重游,却发现自己已两鬓斑白。

查看梁间的燕子,冬去春来,不知道它们经历了多少岁月。

来到台上,眼前所见溪山,依旧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到访。

佛家所说的前世、今生和来世,究竟这是没有什么实据的。

其实,佛教通称的一切事物和道理,实则还是本于闲静的。

相逢一笑,谈论起这些,对于我的见解,你可能还是不满。

久别重逢,你我不必计较这些,我的喜悦都写在诗篇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背景

九日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北侧,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为泉州著名的旅游区。

峰峦映发,溪流湾漾,九日山有东西北三峰,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

而东峰则因为唐朝宰相姜公辅贬谪泉州后,曾寄迹于此,所以又名姜相峰,世人也称东台。

后来,人们在东峰建了一座道观,溥公即是在此修行的道人,关于他的具体信息史无记载。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21岁的朱熹通过铨选入仕,被授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朱熹在泉州任职五年有余,喜欢登山游水的他,就是在这个时间,与九日山东峰溥公相识。

这个时期的朱熹,还未拜师李侗,没有承袭二程的“洛学”,故对佛学并未持有反对意见。

所以,彼时的他能够与溥公结为好友,彼此之间往来频繁,而且这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28岁时,朱熹重新认识佛教。

故同安主薄任满后他不在求仕,重回同安拜刘侗为师,学习二程之学,进行讲学著述活动。

反佛崇儒,讲学明理,朱熹的学说和理念,与学道的溥公有了明显的冲突,辨论自不可少。

但是,不同的只是学术和信仰,并不影响彼此的友谊,这一回朱熹在同安的时间为五年整。

隆兴元年(1163年)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彼时朱熹33岁,一去20年,淳熙十年(1183年),他在武夷山大隐屏峰脚下建武夷精舍。

潜心著书立说的同时,朱熹也不忘拜访故人,再回九日山,与在东峰修行的溥公重新聚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文赏析

这首《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即是与溥公久别重逢后,写下的一首酬赠之作。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首联写彼此分别的时间太久了,长达二十年之久。

云关即九日山东峰,朱熹最后一次离去时33岁,正值壮年,再次归来已经53岁,人生迟暮。

首句写对好友的思念,从别后,忆相逢,多少回梦中重回故地,次句写时不我待年华老大。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颔联承首联,首句写别后岁月,次句写喜悦之情。

那梁间的燕子秋去春来,已经不知道来来回回多少年了,这东峰上的溪山,还如昔日亲切。

宦海浮沉,羁旅漂泊,朱熹能够在暮年得以与故友相逢,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和欢喜的事情。

所以,此诗的前两联都在写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梁间新燕,峰上溪山,都似乎在欢迎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颈联写重逢后的高谈阔论,因为有分歧而有不同。

一个人是具有哲学思想的理学家,讲究格物致知,溯本求源,认为凡事都离不开一个理字。

另一个人是心怀因果的道人,晨钟暮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主张寂灭,以及清静无为。

佛家爱谈三生,溥公也不例外,儒家认理,朱熹追究溯源,彼此观点不同,不免又有辩论。

但儒释道也有相同之处,故彼此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就如朱熹认定溥公的三生即本于先静。

朱熹此联饱给人以通透之感,佛理纵然高深,但朔本追源,终究归于闲静,恬淡才能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尾联写相逢一笑,不能求同存异,还有挚友情深。

朱熹与溥公虽是知交,可彼此对哲学上的观点却不同,各有见解,但这并不妨碍彼此友谊。

支郎是三国高僧支谦称号,后世尊僧人为支郎,此诗中代指溥公,是朱熹对其的尊敬之意。

久别重逢,本不应因此而产生不快,朱熹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劝友人不必恼怒。

因为,自己始终是重视溥公这位故交的,因为早已把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都写在新诗中了。

朱熹这首诗前两联写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颈联写彼此哲学观点的不同,尾联写挚友情深。

求同存异,各自保留自己的哲学观点,分歧可以有,争论也可以有,但最主要的还是真情。

这就是朱熹此诗带给我们的感悟,真正的朋友,虽各执己见,但互诉衷肠,唯有珍惜和敬意。

参考资料

《宋史 朱熹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