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世宗嘉靖是明朝唯一一位地方藩王成为皇帝的,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共换了13个内阁首辅,23次权力更替。可以说,明朝的衰落正是从嘉靖开始的,而且此时明朝内阁更替频繁,加之嘉靖后期不问政事,长期修仙。明朝政府内部开启了党争,尤其是夏言和严嵩之间党争,造成时年67岁的夏言弃斩西市,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公开斩首的内阁首辅。

夏言出身军籍家庭,这个出身,应该是很难发达的,因为,按照明朝的规定,军籍家庭子弟终生隶属部队。在被限制的身份制度下,普通百姓大多不愿与军籍子弟联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籍出身的夏言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是通过科举入仕,因此,夏言就走向了科举之路,但遗憾的是,夏言的天赋不高,屡试不第,直到夏言36岁,正德十二年,夏言才考中进士,就在这一年,嘉靖以藩王身份登基,夏言在明世宗授意下,查革官员旗役冒滥,裁汰了三千二百人。也由此被嘉靖当做心腹。

在嘉靖初年,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无疑就是大礼仪事件,在旷日持久的大辩论中,无数反对嘉靖皇帝尊奉生父的官员,先后饱尝了政治斗争的恶果。但当时初入官场的夏言却一语不发,显得相当拘谨。夏言只是默默替嘉靖处理政务,而且是处事公允,这一点深得嘉靖赞许,所以当夏言因母逝回乡丁忧之时,嘉靖皇帝直接给了夏言最大一个恩惠——豁免军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七年,“大礼议”以嘉靖的彻底胜利而告终,而恰恰以丁忧原因躲过这场政治风波的夏言也返回了朝堂。依旧是原来的工作,兵科都给事中。此时的内阁首辅,就是大礼议事件的获益者张璁,张璁并不完全是依靠大礼议事件才得以出任内阁首辅的。张璁能三度出任内阁首辅,史称“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足见其能力和才干都十分出色。

在嘉靖九年嘉靖想把天和地分开祭祀,引发首辅的张璁的反对,而此时一向沉默寡言夏言却突然站出来,大力支持皇帝的决定。夏言这一举动,显然是得到嘉靖的授意。夏言的“仗义执言”,让嘉靖信心倍增,在他的一意孤行下,天、地分祭始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帝王祭祀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作为推行这项制度的最大功臣,夏言也得到了嘉靖的青睐。嘉靖十年,他接替李时任礼部尚书。 夏言从谏官开始,不到一年就做到了六卿之一的尚书,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张璁立即意识到了政治危机,自己的地位可能不保。因此,张璁立即通过台谏攻击夏言,而夏言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立即让手下的小弟回击。

但最大的问题是,张璁忘记了在夏言的身后是嘉靖。通过大礼议事件之后,嘉靖已经意识到,不能让群臣结党。彼此争斗才是最好的结果。而此时的夏言已经具备了一个张璁无法具备的技能,就是给皇帝写青词——这种为嘉靖提供天人对话方式的文章,无形中就是夏言最大的助力。因此嘉靖赐给他一枚银章,并称赞他“学问博大,才识优裕”,给予他丰厚的赏赐。最后的二人斗争的结果就是张璁罢相,夏言始入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皇子朱载壡出生,嘉靖因此认为皇子的降生,夏言当居首功。因此加封夏言为太子太保、少傅和太子太傅。年底夏言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进入内阁后的夏言,始终坚持给皇帝写青词,当时,内阁首辅是三朝元老李时。夏言是内阁次辅,但迅速成了真正的大明内阁话事人。两年之后李时病逝。

嘉靖十八年正月,夏言因进献祭祀皇天上帝的册表,晋封为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明代以来,不曾有加拜上柱国的大臣,这个名号是夏言自拟的。57岁的夏言顺成为内阁首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言36岁入仕。57岁成为内阁首辅,历时21年。应该说是比较顺利,而且没有地方督抚的经历。实事求是地说,夏言的能力不足以当内阁首辅,比起他的前任张璁和李时,还是后来的严嵩和徐阶差的太多,而且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夏言整个人都飘了,夏言开始腐化堕落,私德有失。而且颇有僭越之事,这种事情历来为皇帝所忌。刚刚捧了夏言上位的嘉靖,心中由此多出几分猜疑。

更为重要的是,手握大权对夏言已经不写青词了,而且对其他写青词的人多有猜忌和妒忌。在日常伴驾中,他也不像从前那么唯皇帝是从。夏言的常态,让嘉靖愈发不满,在夏言担任首辅不足五个月的时候。嘉靖就罢免夏言一切官职,让他回家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之后,嘉靖又后悔了,又令夏言官复原职。理由是,夏言虽傲,但终归舍不得他。而且升任夏言为吏部尚书和华盖殿大学士,让他兼领大学士俸禄。但嘉靖却在在他身边安排了个老熟人——严嵩,此时的严嵩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身份入阁,夏言与严嵩都是江西人,两人的交情匪浅。

夏言比严嵩小两岁,但官场资历远比夏言多十几年,严嵩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弘治十八年,二十五岁的严嵩中乙丑科进士,为二甲第二名。严嵩能够官场亨通。完全是因为夏言的提携,深谙为官之道的严嵩,始终以夏言其门客自居,对夏言十分恭谨。即便是后来贵为内阁次辅,他也始终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甘愿低于夏言的姿态。这让夏言对于严嵩放松了警惕,认为严嵩的恭谨是真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曾铣在打退蒙古俺答汗的又一次入侵之后,向朝廷递交了一份《请复河套疏》。夏言对此十分支持,并以此给嘉靖上了一道《御边十四策》。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朝廷必须定时定量给宣府、大同等地的边镇官兵准备充足的钱粮,以保有其战斗力。对于嘉靖而言,曾铣的提议,也是相当不错的。万一自己在位期间收复了河套,后世史书就会认为他和明成祖一样的千古明君。

可根据曾铣和夏言的谋划,收复河套耗资巨大,整个计划过程需花银2240万两。一看到这个数字,嘉靖就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完成这个伟业。而当时,严嵩正在伺机扳倒夏言。严嵩先是将矛头指向曾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陕西渭南突发山崩。利用皇帝迷信的心理,严嵩称,这是上天因曾铣挑起战祸而降给嘉靖的示警。并指控曾铣贪赃枉法、克扣军饷的政辩,将其彻底拉下马。随后,严嵩安排言官弹劾夏言失职。随着曾铣的罢免,夏言一下子就失势了,群僚纷纷指责他德才不配位,要求嘉靖尽早法办了他。在此情况下,嘉靖停止了一切关于收复河套的讨论,并让夏言以尚书的身份致仕,削夺了他的其他官职。

严嵩此时才知道夏言在嘉靖心中的份量。嘉靖只是让夏言被罢相,只要他不死,还是有被起复的机会。所以在严嵩看来,必须要夏言死,自己才能放心。应该说,嘉靖没有杀夏言的意图。嘉靖二十七年,夏言罢相回家,有流言蜚语传入宫中,比如诬蔑皇帝。曾铣贪墨军饷,夏言隐瞒罪行。在其中让嘉靖无法接受的是,在严嵩递交的证据中,就是夏言被罢官后大骂皇帝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嘉靖派锦衣卫逮捕夏言。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逮,抵达通州,听说曾铣的罪名,大惊失色。他上书诉说自己的冤屈,夏言还揭发了严嵩贪赃枉法的罪行,指斥他言行不一、奸诈弄权、心怀不轨,希望世宗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此时的夏言如何申辩自己是被冤枉的,都是徒劳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嘉靖对他的信任。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二日,求生无望的夏言被斩首于西市。他至死未曾想到,自己为谋权奋斗了一生,最后却成了大明最悲催的“宰相”,死无全尸。而后严嵩还是徐阶相继为想,实际这些人在皇权至上的政斗权力场中,都只是一枚枚棋子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