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个大臣是最难的,既要保持初心,爱护百姓,又要在严党、清流之间保持平衡,他就是胡宗宪。

说起来胡宗宪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东南一柱,嘉靖都看重的人,为什么他的处境会这么难?

那么胡宗宪在困境中,是怎么突围的,他用了什么方法?

改稻为桑这个国策一出,胡就看出来这是一步死棋。

大明朝聪明人无数,官员们不是没有看出来,只是他们不愿看出,或者不想为这件事负责。

严党要补国库亏空,不得不走这一步,只是他们为自己找好替罪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流心中想的是倒严,但又要顾及百姓死活以及面子,因此他们的行为颇为走形。

找出了主要矛盾

胡宗宪实干、久居官场,对官场朝廷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

矛盾有很多,要解决问题,就要先找出主要矛盾,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矛盾一说有点形而上,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深知主要矛盾在嘉靖那里,改稻为桑的决定权在嘉靖皇帝手中,严党、裕王都无法改变这项国策。

所以这项国策干得干不得,干得是好是坏,严嵩说了不算,裕王说了不算。要改变这项国策,最关键是改变嘉靖的想法。

那么胡宗宪所有的做法,都会围绕着嘉靖去做。

改变嘉靖的想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在整个朝局中如果有话语权,那么嘉靖还会听一听,如果你没有这个价值,皇帝连听都不会听。

因此胡宗宪在改稻为桑的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对策,始终是围绕嘉靖的。

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稻为桑”一上来胡就看出这是步死棋。大明的其他能人,都没有看出来吗?

其他人如嘉靖、严嵩未必看不出其中的凶险,只是他们都不会为这件事直接负责,所以他们也不在意。

清流一派看到的是可以借此事倒严,当然他们还有一点要面子,顾着百姓,因此他们的做法颇为走形。

从国策传达之始:胡宗宪就上疏朝廷,督促调粮。

同时他也耍了一点心眼,直接送到了西苑的内阁值房。在嘉靖眼中,胡汝贞这样做只是想摆开你们,直接向我向皇上进谏言罢了” 虽然皇帝没有看那奏疏,但心里也算知道有不同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阁老直接绕过胡宗宪在浙江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与浙江的各股势力角力,杀了四个人,最终将杨金水这个司礼监代表拉下水,在奏疏上签字。

“请朝廷延缓改稻为桑”,要求三年内不能改稻为桑。

浙江出了这样的大事,嘉靖坐不住,让三方代表一起到北京汇报。

胡宗宪在朝堂一个人担下所有责任,咬死是河堤失修。

因为他知道此时国库缺钱,皇帝要靠严党去搞钱,嘉靖暂时不会动严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宗宪体谅皇帝,皇帝也明白了改稻为桑的凶险,把他从浙江摘出来,专心治理倭寇。

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

浙江地方官员也是泾渭分明,有严党、清流、织造局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胡宗宪的大格局不是嘉靖随便说说的,而是通过他一系列做法,让嘉靖是对胡的和胸怀的认可。

清流派了谭纶去浙江,要说服胡宗宪。

两人是旧相识,但今天分属不同阵营,谭纶来了自然要阻挠踏苗改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胡宗宪还是为谭纶解围,将谭纶让戚继光把兵调走的事情,揽在自己身上。

两人长谈过一次,胡宗宪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谭纶,也就是向清流表明立场,你不来我也是这么做。你不来,我还可以慢慢的劝;你来了,我则劝不得,便成了党争。

之后劝说谭纶去军中,离开浙江官场纷争,也让严党有忌讳。

既保护了对手,也将对手变为自己的助力。

胡宗宪即使生病也要去江苏借粮,路上还去见了高翰文,小阁老派来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二品大官屈尊去见一个官场新人,就是要说服他,让他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被带偏,还手把手教他如何做。

胡宗宪也算得上高翰文的贵人,否则这个官场新人在浙江就要丢了性命。

去江苏借粮,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毕竟赵贞吉是清流的人,他自己也有盘算

所以他想好了解决之道,以两省总督之命调军粮,没有了后顾之忧,赵也就顺势做了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流、严党和他意见不一致,但都为他所用。

成为皇帝倚重不可或缺的人

胡宗宪第一要务,扫荡东南海上战事,并不是改稻为桑。

外除倭患,也为了内阁弊政,我大明朝的朝局才会有转机。这是胡宗宪他能想顺势而为的最有可能的办法。

他留在台州,朝廷才会举全国之力也要筹粮募军,抗外患才会省内忧。

那么矛盾也从国库空虚,变为倭寇进犯,这样就有了转换主要矛盾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宗宪的东南柱石也不是白叫的,他也是严党的护身符,他不倒,严党也不会倒。嘉靖毕竟要顾及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

胡宗宪一层层的抓住主要矛盾,突破了原本无法化解的死结,让自己从改稻为桑的困境中突围,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惜如此公忠体国,也要被嘉靖算计、被吕公公算计,一定要把沈一石的铺子卖给徽商,一定要把他和严党绑在一起。因为,就像严嵩说的“国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胡宗宪没有污点,严嵩便难倒。严嵩护胡宗宪,也是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