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熹,确实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从学术的角度说,他是理学大师,儒学集大成者,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列,受儒教祭祀。他的思想对元明清三朝的影响重大,还一度成为三朝官学,而影响后世数百年。

然而越是道德标杆人物,民间最爱的却依旧是他们的八卦大瓜。可惜的是,就连朱熹这般大儒,也栽在了造黄谣的野史上,因此被黑了数百年。

如今上网一搜朱熹,估摸着关于朱熹的八卦依旧不少,什么虐待老母、扒灰、纳尼姑为妾的种种背离儒家人伦底线的传闻,让人不禁咋舌,这般道德先生都能做出这么离谱的事来么?

若是喜爱猎奇的人们相信了,那就正中了造谣者的下怀了。正如当下网络谣言一般,若信的人多了,那谣言就将越传越离谱了。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而朱熹的遭遇正是如此,不禁让人感叹数百年前的古人造起黄谣也可以这么离谱。

那么为何朱熹会有这般遭遇呢?这就要从宋朝的朝堂乱局说起。

宋朝的朝堂,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向来党争严重。在北宋时期,就有三次被载入史册的党争,宋真宗时期的“寇丁之争”让一代名相寇准罢官客死他乡;仁宗时期的“庆历党争”则是,贬了以范仲淹、欧阳修为首的一众名臣;而宋神宗时期的新旧党之争,估摸着大家就更不陌生了,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之间的关系更是一团乱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南宋,不但国力衰退,朝堂纷争更是残酷偏偏朱熹又是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学术大佬,不管是做官还是做学问都得罪了不少同僚和学术友人。

其实在朱熹初入官场后便将耿直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了。作为职场新人的朱熹在尚未站稳脚跟时,便急切地上书皇帝,提倡抗金救国,反对议和。但当时的朝局上到皇帝,下到百官都早已习惯了摆烂的姿态,可想而知朱熹的心声根本上达不了天听。

可是以朱熹的个性,眼看着这乌烟瘴气的局面,他怎能坐得住呢。只不过作为一个小小地方官的朱熹,又能有何作为,于是焦心中苦熬了十年无所作为。但这十年他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拯救大宋。最后他得出了和鲁迅相似的答案,做官救不了大宋,必须从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自此奠定了他以儒学救国的目标。

于是,朱熹开始在学术界中磨砺着,直到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再次将他请出山为官。然而连年的天灾让朱熹深深的体会了百姓之苦。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浙东灾荒严重,朱熹正受命担任浙东提举,专门负责赈灾事宜。灾民的惨象让朱熹深受触动。在得知地方官不仅不尽力赈灾,还不予余力的盘剥那些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时,朱熹真的怒了。他连上四道周章,弹劾贪腐最严重的台州知府唐仲友。

可惜,唐仲友朝中有人,当朝宰相王淮便是他姻亲也是他在朝廷最大的靠山。因此王淮扣下了朱熹的奏章,只将第一道相对委婉的奏折与唐仲友的自辩同时交给了孝宗,并轻描淡写的解释说,这不过是秀才之争罢了。于是一件关于国运民生的大事,便这般被粉饰化了了。

见上奏如石沉大海,耿直的朱熹哪里肯罢休,再次收集证据继续上奏,而这次奏章连带着一起指责王淮与唐仲友彼此勾结,相互庇护。作为官场老油田的王相那里会怕朱熹这一介读书人呢。于是他果断撤了唐仲友江西提刑的职务,让朱熹接替,这老辣的一招就是为了让人觉得朱熹针对唐仲友不过是妒忌唐仲友的位置,显然动机不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朱熹拒不上任,一心只想继续弹劾王淮和唐仲友,无奈王淮乃皇帝近臣,高居相位,党羽众多,一番炒作下朱熹在孝宗眼中俨然是个不知进退,自私自利的跳梁小丑了。无奈朱熹只得辞官。

但是作为理学大师,朱熹在民间和学术界的地位依旧不低。论如何搞臭一个儒学大佬呢?那只能以其之矛攻其之身了。于是民间开始流传朱熹、唐仲友和严蕊的风流八卦了,并将严蕊塑造成红尘薄命又仗义有才气的侠女,而唐仲友则是儒雅风流的大才子,最惨的是朱熹成了满嘴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然而事实是如何呢?当初朱熹一到台州便发现唐仲友不但铸造假币、盘剥百姓还利用职权霸占军妓。而严蕊就算是被唐仲友霸占的军妓,为弹劾唐仲友朱熹将严蕊关入监牢作为人证。而如今这一切,却被一部野史小说演绎的面目全非了,这部小说就是洪迈的《夷坚志》。巧的是,这作者洪迈早年与朱熹有过节,且又是唐仲友的朋友,上司则是王淮。所以这是怎么回事,估摸着大家心里都清楚。可惜当时的老百姓并不明白其中关系,于是谣言愈演愈烈,朱熹也是百口莫辩。

关键是,朱熹的理学成为官学后,成了科举的必修课,于是总有学渣痛恨他。于是明朝有个科考不顺的学渣尤其讨厌朱熹的学说。在发现了《夷坚志》的故事后,便如获至宝,进一步添油加醋,被记录进了著名的《二刻拍案惊奇》里,这些朱熹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可见人言可畏,造黄谣可耻,可是堂堂理学大师朱熹也难逃此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