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奏一曲魏晋风韵,广陵清晖,精雕细琢美……”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同名主题曲MV中,在青山竹林间抚琴的大师,正是来自杭州的西湖琴社掌门人、浙派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徐君跃。

而8月底刚刚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浙江篇里,源于南宋、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浙派古琴”独占了重要一章。

浙派古琴大师徐君跃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派古琴大师徐君跃 受访者供图

徐君跃的儿子、浙派古琴徐氏一脉第四代、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乐奇,在节目中用经典古曲融入多种现代打击乐元素,带来《广陵散》与《刀剑如梦》融合的创新秀演,以18人合奏的方式,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深受年轻人追捧的“非遗热”“古琴热”。

这种耳目一新的古琴创新演奏方式,让网友们纷纷感慨:“原来浙派古琴这么酷!”

在传承中创新,一直是浙派古琴得以数千年发展并繁荣的秘诀。徐君跃的祖父、“新浙派古琴开创者”徐元白,当年就是创新高手,被琴界誉为“重振浙派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勾山里17号,“西湖琴社”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勾山里17号,“西湖琴社”所在地。

西湖边柳浪闻莺对面,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短短不过百米长,东连清波门荷花池头,西接南山路。巷口石库门洞上书三个醒目大字“勾山里”。这里是徐元白以及徐门四代琴人曾居住过的地方。

门后的建筑早已物是人非,连门牌号都换了数字,但教琴、学琴的人还在。如今的勾山里17号,正是“西湖琴社”所在地,是“新浙派”古琴艺术的发源地,见证了浙派古琴的复兴。这条小巷,常有五湖四海的古琴爱好者慕名来访。剑胆琴心,很多人随身背着一张古琴,像极了武侠小说里仰慕高手而登门拜师的样子。

浙派古琴崛起于南宋。南宋建都临安,众多文人琴家会聚于此,他们师徒相承、琴曲世代留存、琴谱的传承也更具系统性。因此,在南宋,形成了第一个成体系的古琴流派——“浙派”。

2024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21年。其中,古琴艺术(浙派)于2008年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古琴艺术(浙派)的项目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古琴艺术(浙派)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这些年,古琴艺术(浙派)通过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的推进,变得空前繁荣,但浙派古琴,真正的流传脉络是怎么样的,现在还有哪些浙派古琴艺术家活跃在民间?

为纪念古琴艺术申遗成功21周年,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都市快报推出“浙派古琴”Discovery文化溯源专题,带我们走进源远流长的浙派古琴艺术。

“浙派古琴”文化溯源

这里走出四代琴人

从新浙派古琴开创者、被称为“重振浙派第一人”的徐元白,承担起传承浙派古琴重任的夫人黄雪辉,到徐匡华子承父业,其孙徐君跃掌钵,曾孙徐乐奇和徐正雪,勾山里共走出了徐门四代琴人。薪火相传,延续着浙派古琴的脉络。

推开勾山里“西湖琴社”的大门,早已约好的徐君跃迎了出来。穿过小院,走进屋内,抬头只见房梁上悬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徐门嫡脉”,来自当代古琴泰斗吴文光的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古琴世家的徐君跃,从小在勾山里长大,仔细算算,他从父亲徐匡华手中接过衣钵成为西湖琴社掌门人,已经快20年了。他自幼便随家人习琴,又先后师从姚丙炎、龚一、吴文光等古琴名家,尽得真传,是浙派徐氏古琴的第三代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里走,正厅中央悬挂着徐君跃祖父徐元白的一幅墨宝。两旁的对联,是当年国学大师马一浮送给徐元白的集唐诗联,上一句“泠泠七弦上”来自刘长卿《听弹琴》中的“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下一句“栖栖一代中”来自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中的“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说起西湖琴社的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徐元白购置半角山房开始的授徒和雅集活动(西湖月会),抗战胜利后,1946年徐元白与马一浮、张宗祥、张大千、徐映璞、吕佛庭、蒋苏庵、梁在平等名家恢复“西湖月会”雅集,至今已近百年。

马一浮划船过湖请徐元白调弦试琴

马一浮和徐元白是知音挚友。马一浮将徐元白一生致力于浙派古琴的传承和推广比作孔子,可见其对徐元白的推崇。马一浮一生酷爱古琴,他住在西湖花港蒋庄时,与徐元白的半角山房隔苏堤相望,渡西湖相通。平时马一浮抚琴需要调音时,常常划一小舟过湖请徐元白亲自调弦试琴,有时也请徐元白徒弟姚丙炎上门调试,搜罗到了老琴需要修复,他必前来半角山房找徐元白给琴剖腹修缮。

“‘西湖月会’最早是在爷爷徐元白的私人居所‘半角山房’里,后来才随着举家搬迁到今天的勾山里。”徐君跃指着墙上的一幅民国杭州西湖全图说,“看,就是这里,雷峰塔边上。”

徐君跃的祖父徐元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君跃的祖父徐元白

1893年,徐君跃的祖父徐元白出生于古琴世家,自小就跟随精通乐器的父亲徐月秋习琴,对古琴情有独钟。

17岁那年,徐元白南下广州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同时并未放弃他的古琴情结。1912年徐元白跟随浙派大琴家大休上人学习古琴,勤学苦练,尽得浙派技艺,并有所创新。

1928年,回到杭州的徐元白,筹集资金,购地建房,在当时门牌号为“雷峰塔一号”的苏家山东、长桥之西,筑起了“山地别墅”半角山房。这个湖山美墅一落成,便成为当时杭州的文化坐标,名流纷至沓来。之后他宦居每到一地,就以琴结社会友,与各地琴家建立了或师或友的关系。比如,徐元白到开封时,成立了中州琴社;到南京,则成立青溪琴社;到了重庆,成立天风琴社。在重庆大轰炸期间,敌机肆虐炸弹频仍,但天风琴社的琴声从未断绝。徐元白用古琴弹奏起《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和平颂》等救亡歌曲,从而开辟出烽火岁月里的“文化桃源”。

他是电影《英雄》中

道骨仙风的“盲琴师”

20世纪50年代,徐元白一家迁入现今西湖琴社所在地——勾山里17号。

勾山里17号是徐元白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勾山里17号是徐元白故居

徐匡华从小对古琴耳濡目染,13岁时在父亲徐元白的传授下学古琴。抗战爆发后,时局动荡,徐匡华不得不暂时放下古琴,就读四川大学史地系,后任上海正中书局编辑,在重庆、上海等地教过书,后来曾在杭四中吴山校区担任高中地理老师。也许境遇的变迁让他对古琴有了新的领悟,之后琴艺大进。从杭四中退休后,徐匡华更加一心扑在古琴事业上。

说起徐匡华,就是曾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饰演惊鸿一瞥、道骨仙风的“盲琴师”。当年,张艺谋为《英雄》中“无名与长空的棋亭意念之战”的抚琴配乐困扰,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觅得86岁高龄的徐匡华老先生。徐匡华在电影《英雄》中,身着一袭白衣,白须、白发随风拂动,神情似水,专心抚琴,俨然一位高人。

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盲琴师,就是徐君跃的父亲徐匡华扮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盲琴师,就是徐君跃的父亲徐匡华扮演的。

1982年发生的一件事,是浙派古琴发展脉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一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徐匡华和箫演奏家宋景濂录制了三首琴箫合奏曲《平沙落雁》《普庵咒》《思贤操》。作品一经问世,即受好评。一种久违的情愫,穿越千年的时光,在流畅清和、悠韵沉绵的乐声中,被悄然唤醒。

果然,一曲《思贤操》,经各国专家审议,决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乐谱,向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机构推荐。其意义可与1977年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被美国“旅行者2号”探测器送上太空寻求外星生命相颉颃。

此后,徐匡华仿效其父西湖月会的形式,吸引了杭州当地的古琴爱好者。

1979年,以徐匡华为主的杭州古琴爱好者在杭州市文联、音协的帮助下,在徐门勾山里的家中,组织起了“杭州古琴研究小组”,时不时举办客厅雅集。

1986年,西湖琴社在勾山里正式成立,徐匡华成为第一任社长。

他让几近绝迹的琴谱重出江湖

徐君跃出生时,其实祖父徐元白已经去世。他的古琴是祖母黄雪辉启蒙的,她也是古琴名家。徐君跃从小由祖母带大,受她影响也最深。1957年祖父去世之后,在浙江文史馆工作的黄雪辉就承担起了传承浙派古琴的重任。

徐元白与夫人黄雪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元白与夫人黄雪辉
幼时的徐君跃与祖母黄雪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时的徐君跃与祖母黄雪辉

“我的祖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她对我的教育不仅仅是琴艺方面,更多的是为人处世方面。”徐君跃回忆,“我是祖母带大的,她常哼着古琴曲,拍着我的背,哄我入睡。第二天又是在她弹奏的古琴曲中醒来。”

我曾问过徐君跃:“如果不弹古琴,你会选择做什么职业?”他沉吟了一会,幽幽吐出:“传承是家训,没有其他选项。”

浙派古琴大师徐君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派古琴大师徐君跃

到了第三代传承人徐君跃,古琴几乎是刻在生命里的符号。传承浙派古琴,对他来说,是一生最重要的责任。

出身古琴名家,也让徐君跃的习琴之路比普通人幸运。“家里经常有各地各派大琴家来访,如程午嘉、梁在平、吴景略、张正吟、梅曰强等,使我开阔了眼界并得到诸多指导。”徐君跃回忆。

中学时,徐匡华送徐君跃前往上海跟随古琴名家姚丙炎和龚一学习。“那时候去上海买火车票都很困难,很难买到坐票,过道里站满了人,我只能挤在车里,挤不下的时候甚至躲到别人的椅子里面。到了上海之后,就住在姑姑家里,只能在客厅里打地铺。”徐君跃笑着谈起小时候学琴的事。

后来,徐君跃前往北京攻读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硕士学位。

1992年,徐君跃获得了杭州国际古琴邀请赛最高奖,2004年获全国古琴大赛成年组金奖,现为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琴会副会长、浙江音协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西湖琴社社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

浙派古琴大师徐君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派古琴大师徐君跃

徐君跃一直致力于新曲创作和古琴打谱,创作曲目有《湖畔枫吟》《西湖梦寻》《仰湖山》《月舞》《春意》《柳如烟》等。

两年前,他出了一部《天风琴谱新编》,让几近绝迹的《天风琴谱摘抄》重出江湖。

从古至今,古琴向来以琴谱为师承的血脉。浙派的琴谱据记载有十三部,但明朝之前几乎都已散失,存见的琴谱还剩《神奇秘谱·霞外神品》《梧冈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琴谱正传》《文会堂琴谱》《天风琴谱摘抄》。

为了完成70年前祖父的遗愿,徐君跃花了整整十年,整理、重修、打谱……才有了这本《天风琴谱新编》,让尘封多年的古琴名曲得以“复活”。

不仅如此,他还挖掘出一些尘封多年的古琴名曲,《蔡氏五弄》《塞上鸿》《箫韶九成》等,使千年琴音绝响得以重生。

他还著有《浙派古琴艺术》《浙派古琴教程》等,主编《全国艺术特长生古琴专业等级测评教材》《〈西麓堂琴统〉钩沉》等。

“西湖琴社”里的古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湖琴社”里的古琴

新浙派古琴生生不息

提到《天风琴谱》,就要说回他祖父徐元白曾在重庆成立的天风琴社。这个天风琴社可不简单。由徐元白和重庆富商、古琴家杨少五发起创立。国画大师张大千、荷兰驻中国(重庆)文化参赞高罗佩夫妇、军界的冯玉祥等都常常参加琴社活动。长长的琴社成员名单上,全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士,徐元白则被大家公推为琴社之长。

名流荟萃,可以说,天风琴社一度成了近现代古琴文化史上的传奇。

徐元白祖孙三代全家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元白祖孙三代全家福

《天风琴谱》便是徐元白抗战时期在重庆想编辑出版的一本古琴琴谱。只是当年客居蜀地,战时生活动荡,搜集旧作费时费力,且因一度罹病求医、身体羸弱而未果。《天风琴谱》没有完成,但当年,琴界一直流传有浙派的《天风琴谱摘抄》。

徐君跃的《天风琴谱新编》,共60首琴谱,囊括了祖父徐元白历年演奏过的琴曲、写过的文章、打过的琴谱,以及徐君跃自己创作、打谱、编配的独奏、合奏曲;同时,还收录了徐君跃祖母黄雪辉、父亲徐匡华和他们的弟子贤达的部分作品,姚丙炎、龚一、吴文光和其他名家的部分作品。

“一来是为了完成祖父的夙愿;二来对很多古谱重新整理、打谱,使琴曲更符合和适应今天的演奏。”徐君跃说,“《塞上鸿》《沧江夜雨》《小胡笳引》 《雪窗夜话》《神游六合》《苍梧怨》《春山听杜鹃》《汉宫秋》《挟仙游》《蔡氏五弄》 等曲目,都是我十多年来,对于创作和打谱实践的沉淀与感悟,望能承祖辈雅正余绪,融西方古典风尚,进一步丰富和延展了新浙派古琴琴谱的内涵。”

“徐氏后辈徐君跃,在先辈的基础上接力创作和打谱了一批新琴曲,尤其是挖掘出一些尘封多年的古琴名曲,《蔡氏五弄》《塞上鸿》《箫韶九成》等,使千年绝响得以重生,可谓功莫大焉。”中国哲学史名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祖籍浙江、生于杭州,对浙派古琴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特地为《天风琴谱新编》作序,给出了高度评价,“泠泠七弦上,栖栖一代中。这是马一浮赠予徐元白的。今天,我想借这句话,赠给一代代孜孜于新浙派古琴传承的琴人们。新浙派古琴,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潘卓盈

摄影 陈中秋

编辑 梁倍榕

审核 毛迪 林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