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岗传砚——张锡恭先生逝世百年特展》日前在松江博物馆开展,“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同期在松江召开。张锡恭是谁?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林振岳副教授的解读中,这位清末松江学者、经学大师的面纱逐渐揭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松江区博物馆一楼,共展出和张锡恭相关的书画、书稿、碑刻、印章等展品190余件(组),从张氏先人世系、师友、励学等专题,系统展现了张锡恭的治学生涯及其学术影响。展览最后,结合考古发现和《松江府志》记载的本地礼俗,还扼要展示了中华礼乐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锡恭世居松江府娄县,初名锡雷,后改锡恭,字师伏,号闻远,其家族张氏为松江望族。张锡恭少时便饱读诗书,晚清时,南菁书院建于江阴,张锡恭应父命前往求学,成为南菁书院首批课生。求学期间,张锡恭正行好学,勤奋用功,受到严父、名师和益友的悉心教诲和良好影响,最后终成一代礼学大师。此外,张锡恭也曾在两湖书院、松江府中学堂任职。“他的遗著《丧服郑氏学》及《丧礼郑氏学》均为清代丧服学集大成之作。但张锡恭也难逃战乱之苦,晚年流离不定,客死他乡。”谈及张锡恭的学术成就和晚年在松江离世的境况,研究张锡恭多年的吴飞教授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农历七月,在松江城外小昆山麓隐居十多年、专门研究丧礼的张锡恭先生在战火中仓惶逃往张泽,死在那里,却要求以极为简单的丧礼埋葬自己。”吴飞讲道,十多年后,以曹元弼、章太炎为首的一批学者在苏州组织国学研究会,并安排刊刻一些经典著作,首选的便是张锡恭的遗著《丧礼郑氏学》,并且拒绝了更为简便、更为便宜的活字印刷,一定要用更严肃、更古雅的雕版印刷,以凸显这部礼学巨著的价值。但雕版印刷速度极慢,且因日寇入侵而一度中断。负责此事的王欣夫先生在炮火围城中仍然在逐字校对,直到不得不走。30年后,王先生去世时,他将这批稿件捐给了复旦图书馆。此后又过了60年,北大吴飞教授组织学生,在时为复旦大学学生的林振岳帮助下,于复旦图书馆所藏王欣夫先生旧藏图书中,重新找到了这部《丧礼郑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个世纪的轮回之后,共同研读、收藏张锡恭先生遗著、遗稿的学者们决定,今年在松江博物馆举办一次展览、在松江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张锡恭先生。这位皓首穷经、寻章摘句的老先生究竟为什么能影响这么多人?任何驻足于松江博物馆的人,大概都会发出这个疑问。“张锡恭先生‘守先待后’的文化自信,以及他以其坚韧的力量探索传统经学中的智慧,来面对现代世界的种种变动和风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传统文化研究者学习。”吴飞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生嬗守到如今,不绝梅花数点心。风雨难摧伏氏壁,弦歌终剩窦公音”。张锡恭写给恩师陈士翘的这首诗和他的画像一起醒目地印在了主题展板上,这是他67年风雨人生的真实写照,也表明了他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百余年前,这位老人隐居小昆山,但又不与近在上海十里洋场的满清遗老为伍,而是埋头著书。他不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但他坚信,他所持守的中国传统经学一定会在将来大放异彩。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文字、图片:贾丽

编辑:周加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