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稻为桑之所以失败,严党将它归咎于清流掣肘。但改稻为桑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浙江严党的胡宗宪曾直言不讳地说过,按照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们的改法,必定改不的。
胡宗宪是严嵩最看重的弟子,甚至视他为自己的接班人。
因此才会派他去浙江做一把手,严党在浙江搞改稻为桑,严世蕃居然没有事先和胡宗宪商量,听听他的意见,直接将这件事压下去。
胡宗宪看清了局势,向恩师严嵩陈述了自己对改稻为桑的意见,但是严党没有接受,最后发生了毁堤淹田,事情朝着不可控方向发展,浙江即将成为官场绞肉机。
那么当初,为什么严世蕃不听胡宗宪的建议呢?
出发点不同
严世蕃在中央,公事上他要为嘉靖捞钱补国库亏空。严世蕃私心想要和严党浙江官员上下其手,借着改稻为桑低价兼并土地,大捞一笔。小阁老公私都不耽误,为了利益他必须要做这件事。
作为一方的封疆大吏,胡宗宪是需要从浙江全局作为出发点。
胡宗宪作为地方官,和中央官员的严世蕃立场不同,地方官要保证地方的安宁和百姓吃饱饭。
改稻为桑明显是要破坏浙江的安定,胡宗宪还肩负着清除海上倭寇的军事任务,如果浙江乱了,他的任务就完不成,甚至会掉脑袋。
胡宗宪自然要为自己和浙江大局考虑,他提出建议也是为了严党。
提出建议的严嵩和听从建议的嘉靖,只是算明面上的账。认为这个政策会带来好处,可没有把风险和执行落地考虑在内。
大明朝的官员收入低,不管干什么事情,上上下下的人,都要从中间捞银子,这是一个规则。
改稻为桑无法实现,根本是浙江老百姓不愿意改。
老百姓不傻呀,除了前面所说的官府强行压价购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生丝不能吃,要花钱买外来的粮食,生活没有保障。
政策落地执行的差异
政策的落地有赖于人,严世蕃等人就未曾关心过浙江百姓,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以改稻为桑的名,行土地兼并的实。
严党在浙江的代理人郑必昌、何茂才,他们之所以依附于严党就是为了捞好处,得到严党的庇护。
郑何下面还有依附于他们的官员,一层一层,浙江还有江南织造局,这是宫里的势力,都要在浙江捞钱。
嘉靖只管同意严党制定的国策,内阁具体执行人严世蕃,只负责发号施令,具体事让浙江代理郑必昌、何茂才处理。
江南织造局为了完成五十万匹订单,也加入了改稻为桑的执行中,杨金水、沈一石都被裹挟到这个计划中。
胡宗宪不愿意搞这个计划,严世蕃就直接绕过胡宗宪,给郑何下了命令,让他们把九个县都淹了。
这群人选中了,没有背景的杭州知府马宁远,去做毁堤淹田的事。
浙江这群人商议好,准备严格控制粮食,逼得农民活不下去,然后让沈一石低价兼并土地,从中央到地方这个政策已经违背了初衷。
严党的压力
严嵩收到胡宗宪的信,并对他的建议,分三年进行改稻为桑觉得是可行的。
严世蕃却说,国库等得了三年吗?
严嵩也没有办法,被整个严党利益裹挟,只能去皇宫请示嘉靖。
大明的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还按照分段实施、有序推进的胡宗宪式改法,那么坐等收款,却分文不见的嘉靖帝一定会勃然大怒、立马倒严。
大明的局势,严党的作用,嘉靖的重压,都让严世蕃必须一搏,要将这件事完成。
他对胡宗宪不满,一方面严嵩非常看重这个弟子,让小阁老嫉妒;另一方面胡宗宪不听话,直接硬顶严党的命令,让小阁老恼火。
小阁老将胡宗宪排除出严党的核心圈,这和小阁老性格有关,也和嘉靖越来越贪婪有关,严世蕃需要不停地满足皇帝的各种需求,有底线的人也做不了。
浙江出事后,严世蕃认为胡要名声,可能背叛严党,很多事情不可能平心静气听取胡的意见,小阁老做事完全是意气用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