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熠熠生辉的龙袍还未等欣赏,立马暗淡下去逐渐变黑,周围的文物也灰飞烟灭,眼前一幕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在地底下近百年的文物,为何在现世的刹那就“烟消云散”?

不少人都十分好奇,如何得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结论的呢?

究其根本就是史书记载和历史文物推测。

在千百年的时间车轮中,一代代传下来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但大多数的文物难以保存,要在千百年的战火中传承下来更是不易。于是“古墓”便成为了搜寻文物最好的去处。

得益于中国自古就有的“陪葬文化”,大多数皇室宗亲和达官显贵,在下葬时都会陪葬不少的珍贵物品,这些墓得以免于战火的侵扰,在千百年中的岁月中流传下来。

要说起最辉煌,最有价值的“古墓”,那一定非“皇陵”莫属。皇帝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他下葬时的随葬品定是搜罗了天下的好物,因此挖掘“皇陵”一定是笔“一本万利”的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北京市长的郭沫若就打起了北京城内明代皇陵的主意,也正是这次挖掘,让郭沫若这位文人背上了“千古骂名”。

郭沫若是新中国初期的文人之首,他对于中国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一度被称为是“明史专家”。

但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专家,却将北京城内的古城墙尽数推毁,还在没有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强行破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

其实在挖掘万历皇帝陵墓之前,郭沫若就已经将“开掘皇陵”的消息传了出去,他本以为会有不少百姓赞扬,郭沫若为历史研究“鞠躬尽瘁”的义举。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不少的文人都纷纷抵制郭沫若的行为,当下的财力和技术水平较低,开掘皇陵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但郭沫若却以“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获得许可”为由,命令工匠开始对明代定陵进行挖掘,上百位工人一连挖了近一个月,连个入口都没找到。

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工匠在角落处发现了一处裂缝,那里正是定陵的入口处。

郭沫若命令工匠们强行破开皇陵的大门,便领头堂而皇之的进入了万历皇帝的墓室,身后还有不少的工匠在后面凑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皇帝的墓室活脱脱像个“地下皇宫”,整个墓室金碧辉煌。但还没等郭沫若反应过来,整间墓室就因受到空气氧化,而变得暗了下来。

此时的郭沫若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又命人强行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精美的龙袍,旁边还有不少薄如蝉翼的丝织品。

但这些文物只存在了一瞬间,由于人为的强行进入,整个墓室原本的环境被破坏,皇帝身上的龙袍失去了光泽,逐渐变暗,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也瞬间消失在了空气中。

而那些价值连城的珍贵玉器和文物,也变得粉碎,没了任何的研究价值。

郭沫若打开定陵的这一步,几乎是毁了整个墓室的全部文物,几百年来的珍贵物件,在一瞬间化为了乌有,这对中国历史上的文物,是一次极为严重的破坏。

哪怕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郭沫若仍然不死心,他依旧想要挖掘朱棣皇帝的“长陵”,想在其中找到心心念念的“永乐大典”。

周总理得知郭沫若的心思后,便说了一句“我对死人的样子没兴趣”,郭沫若也深知总理话中的深意,便再没提过挖掘皇陵之事。

而定陵被挖的惨痛教训,也让全国各地的历史学者开始“痛定思痛”。挖掘要以“保护”为前提,如果现有的技术难以保护,那还不如让珍贵的文物长眠于地底,也算是一种敬畏之心。

信息来源:央视国际——发掘帝陵争论持续50年 定陵打开后万历尸骨被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