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的奇怪事有很多,可有这么件事却让人极感奇怪。

甭管你是名人大家,还是牛气哄哄的王公贵族,亦或只是个升斗小民,但在古代,只要背后长了疮,那么你便离死不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别不信,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发生得确实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长疮而死的历史名人

因背部长疮而死的人不少,甚至还有不少人都是能请到顶级医生的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早因背部长疮而死的,竟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范增。

作为项羽麾下的顶级谋士,范增要能力有能力,要地位有地位,哪怕后来他因项羽跟刘邦的政治斗争过于激烈,而被迫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借他的身份,也不至于无路可医,至少本该如此。

可有时候,事情的变故,却让人难以说清,更无法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离开项羽后,痛哭的范增带着心中的忧愁选择了回乡归隐。

途中因路途实在遥远,这位坎坷的谋士,便沿路歇息了会,却不承想,刚一躺下,背部的巨大的痛苦就让范增疼得撕心裂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等他不可置信地往后背看去,眼前的一幕更是让他当场绝望,他的背后,竟长满了可怕的疮!

知道这东西有多危险的范增,哪里还顾得上归隐,当即便寻找起了医治之法,却不承想,因为路途偏僻,别说医生,就连个会土方子的人都难以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没办法,范增便自己借着以往的经验,去自己寻草药强行医治。

可这有用吗?至少面对悲疮这种恶疾,有用却无大用,甚至让范增在归乡半路上,就被迫撒手人寰,着实让人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让人唏嘘的并不只有范增,还有那跟他同样出名的孟浩然。

更让人唏嘘的是,孟浩然竟也是在落魄时莫名地患上了悲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浩然很有才华,其才华,甭管是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王昌龄亦或是王维,都很欣赏这位才子。

尤其是那位李白,更是狂热地表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是这样牛掰的孟浩然,却在官场上难以得知,甚至为数不多的翻身的机会,还被他自己因跟好友喝得淋漓大醉而亲手掐灭。

不过虽说官场不得志,但孟浩然这人却真诚坦率又乐观,还经常跟好友们分享生活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却不承想,也正是这一表现,竟在有朝一日,陷孟浩然于死地。

公元740年,孟浩然虽背部长满了毒疮,但好在医生有能力,用高明的医术将病情压制,甚至到了快痊愈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坏就坏在当时的好友王昌龄专门过来拜访即将痊愈的他,而彼时的孟浩然为了能让好友玩得尽兴,竟不听医嘱的跟好友畅快饮酒,撸串吃海鲜……

结果呢,王昌龄前脚刚走,后脚孟浩然就病情复发,甚至还当场恶化到不幸病逝的地步——而这也成了王昌龄一生的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是著名明初将领的徐达,他也患上了背疮,就是这死法挺让人唏嘘。

据野史记载,在徐达患上背疮后,本有医治的机会,却因朱元璋的猜忌而彻底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在徐达病重后,朱元璋还专门为他赐下食物——一道背疮绝不可食的蒸鹅!

身为臣子的徐达即便知道这代表什么,可他能反抗吗?只能强行吃下这道菜,主动加速了自己的殒命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又有谁不知道背疮的可怕?不过让人们害怕又好奇的是,这背疮(背疽)到底是什么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疽与背疽

所谓疽,在中国古代医学上,泛指一种出现在局部皮肤上的“毒疮”,有时出现于头部,有时又多出现在肌肉筋骨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病若是情况严重,患者甚至还会因此而出现神志不清,气息急促等多种症状。

这是疽,若是疽长在背部,那则是在真要人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都是疽,可疽跟背疽之间的危害却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在这种病最早的时候,可能也就只是一个略有些碍事的脓包,可若将之置之不理,甚至是胡乱治疗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脓包便会渐渐发展成大面积的红肿、化脓,甚至还极有可能形成极其危险的溃疡。

甚至相比于长在其他地方的疽,背疽这东西更容易害人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背部比其他更容易滋生细菌,但遗憾的是,甭管是东方的古人,还是西方的古人,都对何为细菌,认识的并不完全,而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疮并非绝症,它只是受限于时代

在古代,这种病大多都归于“湿热”“风寒”等侵袭,而医生们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也通常会考虑这些病的治疗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古书记载,在治疗患者的时候,患者通常会被放置于一个较为干净的房间,并在治疗时给患者垫上一个干净的草席,以减少感染。

乍一看,古代医生好像还挺有卫生意识的,他们确实有,但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治疗时,医者会采用沸腾的水来煮熟那些如黄芪、金银花这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材。

并在煮熟后,会等待水温降到一个不会伤及皮肤的适宜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一切妥当后,再用干净的布沾些药水涂抹至患病处,并配合小刀,来小心地切开严重的脓包。

待排出脓液后,古代的医生们,便会用还算温热的草药,来进一步去控制伤口的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一看,这种做法好像没啥错,但坏就坏在,古代的医生们低估了病毒

他们这种治疗的确能治疗一时,却并不能治疗一世,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甚至能不能被治愈,都取决于病患的恢复能力与抵抗力强与不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在那个条件艰难的古代,能满足这条件者,几乎少之又少,因此也让背疮一度被人们视为绝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幸运的是,在医疗技术极其发达,且发现青霉素的现代,曾困扰古人的背疮,对人们而言再也不是什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