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月8日,第三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主题论坛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举办。20余位评论家、出版人探讨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

著名作家王蒙捐出个人稿费,设立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以扶持和奖励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本届入选的3名青年作家是魏思孝、龚万莹、杜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思孝、龚万莹、杜梨、主办方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本届3名青年作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中都有较强的流动性,龚万莹笔下的岛屿、杜梨笔下的北京、魏思孝笔下的乡村,皆是如此。在地域流动之外,职业的流动甚至性别意识的流动都值得关注,这是我们抵御大数据时代产生的固化现象的有效手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就“流动和在地”的辩证提出了5点看法:第一是从空间角度,关注“到世界去”和“回到故乡”之间的辩证;第二是从时间角度,思考如何面对历史的流动;第三是既有勇气去包容、去开放,同时也坚守心中的本位;第四是和过去偏好欧美、偏好先锋不同,今天出现了向本土回溯的潮流;第五是写作风格要体现出新时代的审美特色。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以《西游记》为喻,指出写作的本质是作者的精神游记或心灵自传。他认为,写作就是对“旅人之魅”的体验和对“旅人之谜”的猜解,青年作家要在流动的现实中成长,让历史文化和现实命运的彼此感应、渗入日常表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北京十月文学月也是2024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之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