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发展了数千年,容易走向高深哲学的境地,最终走向形而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俗文学有着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阐述一定的道理,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因为其具备通俗的属性,就没必要走向高深哲学的境地,也没必要强调形而上学的理想。即便通俗文学发展到现在,也仍然不会完全走向形而上学,但其中一定有一些社会意义,而不只是就事论事,更不是空谈故事。严肃文学很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境地,超越哲学,弄得晦涩深奥,却不一定让读者读得懂。这样的文学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论坛上不少作品都是这样的。在古代,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出现了专门的诗人。他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甚至本身就是官员,写出来的诗属于高雅文学一类的,会在文人的圈子里流传,却不会在民间流传。虽然历朝历代的文坛以诗歌为主流,但老百姓是读不懂诗歌的,因为老百姓大多都是农民,整天耕地,不读书,不识字,只能听评书,看戏曲,了解一下历史故事,却读不懂文人雅士的诗歌,也看不懂小说原本。当时的小说并非只是在说故事,而是蕴含了一定的哲学道理。无论是《三国演义》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还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成长历程预示的人性成长历程,都在说明一定的哲学道理,并不是那么浅薄。即便到了现在,一些网络小说追求猎奇,追求刺激,也仍然会有一些道理夹杂其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讨论通俗文学只是在说一些通俗的故事,而没有哲学道理,那么这样的故事就会走向浅薄,甚至无法流传。引不起什么轰动的效应。就好像中学生写作文一定要赋予文章一定的意义一样,写通俗小说的作家,要让自己的故事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具备人生的指导意义,才让小说变得深刻起来,而不会流于通俗的叙事。

高雅文学始终都是以诗词为主流,到了明清时期才有了繁荣的小说。到现在,小说成为文坛的主流文体,却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尤其是被称为高雅文学的小说代表作很容易超越哲学,进入到形而上学的地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并非在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而是引入了人生哲学的观点,甚至在叙述的过程中直接带有哲学意义,算是一种带着读者思考的问题的文体。把这样的小说当成哲学著作来看,未尝不可。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审判》融合了荒诞、阴冷、沉闷、模糊的特色,还有点啰嗦。其中预示了一定的哲学道理,甚至完全是一种哲学上的虚构,为了实现某种哲学理念,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创作。至于荒诞派,黑色幽默派等派别的创作,也是依照自己的哲学认识来完成的,而不仅仅在叙述一些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中国的作家模仿外国的文学创作风格,引入了哲学的思辨色彩,让作品变得有一些哲学意味,甚至走向了形而上学的境地。而越是这样的作家写出的作品,就越容易获得世界文学奖评委的青睐。他们似乎要化繁为简,把繁杂冗长的故事缩短,力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带有很强的哲学思辨色彩,却往往坠入自己编织的语言陷阱,不能自拔。但这种逻辑思维并非胡乱拼凑,也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有内在紧密的联系,甚至不可推翻。越是这样越能显出文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越能显出形而上学的高深境地。即便很多读者读不懂,也无关紧要,并不影响作家写作,也不影响他们的作品发行。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名气,甚至被国际文学奖提名,而且被公认为写得最好,却不一定拥有广大的读者。文学是哲学和美学的孩子,深刻的作家倾向于哲学境地,但并不是没有显示美学,而是通过语言构筑文学内部的美学殿堂,让思维的美丽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仅仅在叙述一个故事。

有读者认为,文学走向形而上学的倾向是误入歧途。因为文学给人带来了语言、思维的美丽,还有想象境界的美丽,却不仅仅在宣扬某种哲学理念。可是,文学失去了哲学理念,就会变成俗不可耐的东西,而不再吸引人了。那么,在严肃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文学要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变革,要创新求发展,就不能只是搞语言上的创新,而是要搞思维上的创新,搞哲学思辨意义上的创新。即便一些作家写的作品让人读不懂,也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这种创新性的作品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哲学意义,也让很多读者领悟到文学的博大与高深。世界级的文学作品,大多走上了形而上学的境地,用哲学与引导着人们。如此一来,所谓的严肃文学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境地,会用哲学思辨意义体现文学的魅力,也会让读者跟着作品思考,即便读者读不懂,也没什么关系,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突然懂得,会感觉人生境界豁然开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来看,文学走向形而上学的倾向并非完全是坏事,很有可能会出现世界级的文学大家,出现流传久远的文学经典。在喧嚣和浮躁的文坛,能够出现形而上学境地的文学作品,实属不易,应该珍惜,但同时要防止进入疯癫的状态以及胡言乱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