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们常说:“当一个时代被浪漫化,那就意味着永远也回不去了。”
是啊,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发展和变革,其中也发生了不少时代大事,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时代的印记。
尽管当时那些参与这些历史事件的人对当时发生的事情态度不一,但当时光流逝,岁月染过铅华,曾经的一切,哪怕是当时觉得有些难过的事情,也都成为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事情。
“知青”便是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建国后,为了乡村地区的振兴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数万名青年才俊开始了“山上下乡”的人生。
“知青”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得到的报酬却是微乎其微的。
在那段日子里,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支撑他们在那里待下去的唯一信念可能就是“回家”。
几乎每个“知青”都想尽快回家,他们并不是不能吃苦耐劳,而是的确思乡心切。
许多人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回到家乡,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永远地留在了农村地区,
刘艳杰
便是这么一个人。
1976年,已经成为“知青”多年的刘艳杰和当地的一个哑巴喜结连理,回到了家乡给父母报喜,看着女儿饱经风霜的面孔,忍不住心疼道:
“那么多孩子都回来了,就你不回来。”
那么,刘艳杰为何不回家呢?她到底有着怎样的一段知青岁月呢?她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来了解这位名为刘艳杰的女知青的人生。
知青岁月,辛苦劳累
自从刘艳杰跟随着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了北大荒,她的母亲就一直很担心她在那边的生活。
刘艳杰是一个性格要强的人,虽然那时候的她年龄还很小,而且在北大荒的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她从不向母亲抱怨。
在书信和电话中,总是表现得像个活泼快乐的小女孩一样:“妈妈,不用担心我这边,我这边过得可不错了,每天的生活都很轻松,而且大家都很友善!”
刘艳杰这么说只不过是不希望父母为自己担心罢了,在她倔强的背后,实际上隐瞒了许多故事。
1973年4月25日,这是刘艳杰来到北大荒的第五年,尽管生活艰苦,但是却从未发生过什么危及生命的事情,但是在这一天,一场大水差点带走了她的生命。
刘艳杰所在的工作地点名为普阳农场,发大水的时候,她们十几个知青都被吓得手足无措,她们都是年轻人,很少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好在刘艳杰率先反应过来,把大伙唤到了附近的一个屋顶上,这才躲过了一劫。
那次大水的水位达到了惊人的一米三,如果她们没能爬上那个房顶,恐怕是无法躲过的。
同行的一个名为小袁的姑娘就是在那次大水里面丧生的,灾难来临的时候,小袁正在一片荒地上工作,身边根本没有半个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东西。
刘艳杰的父母当然不知道这些事情,刘艳杰也绝不可能跟他们说这些事情。
不过,虽然如此,刘艳杰的心中也难免有些迷茫,她来到这里许多年了,很多跟她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都回家了,但是她却没回去。
按道理来说,刘艳杰其实是可以回去的,但是她本人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这并不是因为刘艳杰跟家庭关系不好,而是她太懂事了。
刘艳杰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吃饭的嘴,刘艳杰认为,自己如果留在家里,那么就会让自己的父母有更大的负担。
所以,每当别人问到:“艳杰,你什么时候回家啊?”
“家里人口多,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刘艳杰总是这样回答。
适婚年龄,投身工作
刘艳杰是在1968年跟随着大部队上山下乡的,那年她才不到二十岁,刚刚中学毕业。
刘艳杰的个子有点矮,二十岁的时候还不到一米五,家里的亲戚都觉得这孩子估计以后不好讨生活,都觉得会是个累赘。
但是刘艳杰的母亲很疼爱刘艳杰,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一直都对刘艳杰疼爱有加。
或许是听多了流言蜚语,敏感的刘艳杰便产生了不再依靠父母的想法,她想出去打工,但是没有哪个地方愿意收留一个个子不高,没啥力气的小姑娘。
正巧,当时全社会都在流行上山下乡当知青,发现这是个不错的谋生之路后,刘艳杰毫不犹豫地跟随着大部队出发了。
和刘艳杰一同出发的青年们有很多,他们都来到了北大荒。
到了北大荒,当地的负责人马上开始给大家安排工作,大部分知青都被分配了一些体力活,但是因为个子矮小,刘艳杰便被分配了一个较为轻松的工作,那就是炊事班。
在别人看来,和别的工作比起来,炊事班的任务简直太轻松了,很多人都很羡慕刘艳杰的“因祸得福”,但是,刘艳杰本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根本就不会做饭,而且她也不喜欢做饭!
但是,组织分配的工作还是要接受的,于是,刘艳杰便强迫自己热爱这份工作,久而久之,刘艳杰真的成为了炊事班里的得力好手,能够烧出一锅美味的饭菜。
刘艳杰在炊事班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把刘艳杰锻炼得更为坚强,在炊事班里,她是大家公认的最能干的人,而且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刘艳杰还被提拔为了炊事班班长。
1971年,刘艳杰申请去农工班工作。
负责人很不理解,因为众所周知,农工班的工作是最苦最累的,但是看到刘艳杰的革命热情如此之高,负责人还是将其调到了农工班。
在农工班,刘艳杰还是秉持着原来的工作作风,虽然个子矮小,力气也不比别人大,但是她总是热情最高的那个。
当别人都在想尽办法偷懒的时候,刘艳杰总是在默默地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一年后,刘艳杰成为了农工班的班长。
刘艳杰是一个优秀的女性,因此,即便她的个子不高,但是还是很受大家喜欢的。
25岁那年,农场的朋友
陈姐
找到了刘艳杰,提出要帮刘艳杰找个对象。
陈姐说的那个男人是一个当地人,比刘艳杰小三岁,个子很高,也很能干,浑身上下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说话——是个
这个男人名为
陈建华
,陈姐之所以帮他说媒,是因为陈建华的母亲特别喜欢刘艳杰,觉得这是一个好姑娘,于是便找到陈姐,希望她能帮帮忙。
虽然刘艳杰个子不高,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健康的女性,要想说成这个婚事,难度着实不小。
陈姐本就是抱着“成不了”的心态来说的,但是刘艳杰却对这个名为陈建华的男人有点兴趣,在打听了一番之后,点了点头。
“你同意了?”看到刘艳杰的反应,陈姐又惊又喜。
“没有,我是说他是个不错的男青年,但是我现在希望先把工作搞好,暂时不想考虑个人感情的问题。”
刘艳杰这么说并不是随便找个借口,而是她真的很在乎工作。
在这批知青里面,刘艳杰算得上是最有责任感的人之一,自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刚来的时候,北大荒还是个真真切切的“荒地”,方圆几里除了杂草什么都没有,但是五年过去了,在刘艳杰等人的努力下,这里有了农场,有了平房,还有了几条可以供车辆驾驶的小路。
看着自己努力的成果,刘艳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再遇另一半,真正的陪伴
日子就这么过着,这期间,还有不少人给刘艳杰说媒,但是刘艳杰都婉拒了。
1976年,这一年是知青的返乡潮,许多当年和刘艳杰一起来的知青都回家了,但是刘艳杰却没走,看到刘艳杰这样,陈姐显得很疑惑:“你不打算回去了吗?”
“家里人多,出来了就不回去了。”
这一年刘艳杰已经28岁了,早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地结婚生子,刘艳杰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人陪伴。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陈姐再次向刘艳杰提起了陈建华。
刘艳杰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人,陈建华有一米八多的身高,而刘艳杰却只有一米四九,这让刘艳杰觉得有些自卑:“听你的描述,陈建华确实是个好人,但是我这么矮,要是人家不嫌弃,那我也不挑了。”
就这样,刘艳杰和陈建华走到了一起。
结婚是一门喜事,刘艳杰专程回了趟老家,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
可是,当母亲听到女儿的结婚对象竟然是个哑巴的时候,顿时就不高兴了:“你怎么找个这样的人,话都不会说,这婚怎么结?”
刘艳杰也理解母亲的心情,但是婚姻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
“妈妈,你放心吧,建华是个好人,很体谅人的,生活里也很照顾我,能帮我分担不少事情,况且我自己也这么矮,不好找人家,这样的婚姻我很满意。”
看到女儿还是跟从前一样倔强,父母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默许了这门婚事。
1976年10月,刘艳杰和陈建华结婚了。
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门婚事对两家来说都是一门大喜事,但是总有不和谐的声音传出,很多人在背后说刘艳杰是为了陈建华家里的钱才嫁给他的,是因为陈建华的爸爸是当官的才嫁给他的。
这纯属是无稽之谈!
陈建华的父亲确实是个不小的官,家里条件也确实不错,但是刘艳杰根本不在乎这些,两人结婚之后,刘艳杰完全没有利用过这层关系为自己谋好处,依旧是以知青的身份默默地在基层工作着,而且干的还是最脏最累的喂猪的工作。
而且,自从两人结婚后,两人的工资全部交给了陈建华的父母,每个月发工资都是由陈建华的妈妈代取的,两人只能拿到一些生活必需的支出。
这并不是陈建华的父母刻薄刘艳杰,而是老两口害怕两人乱花钱,帮他们做理财,两人的工资老两口分文未动,一直帮他们存着。
而且,陈建华的妈妈还十分照顾刘艳杰,经常给她做一些好吃的饭菜,还会询问刘艳杰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如果有需要了尽管向她提。
两人的婚后生活还算幸福,但是因为陈建华不能说话,生活中难免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刘艳杰不懂手语,刚开始根本无法跟陈建华交流,只能用夸张的口型和手势传达想法,陈建华也无法理解刘艳杰的意图,两人常常弄不清楚对方想表达什么。
但是,日子过得久了,两人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都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了。
陈建华是一个好男人,生活中十分照顾刘艳杰。
1977年,刘艳杰怀孕了,孕期的产妇总是想吃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
那天,刘艳杰表示自己想吃水果罐头,听了这话,陈建华二话没说,立马跑到小卖部买了一瓶水果罐头,还亲手喂给了刘艳杰。
怀二胎的时候,刘艳杰想吃肉,但是当时想买来肉起码得到远处的团部去,见状,陈建华当即将自己家里的老母鸡逮了过来,抬手就要杀了给刘艳杰吃,但是刘艳杰发现这只老母鸡马上就要下蛋了,不舍得吃,只好作罢。
两个人的生活十分拮据,平日里都是粗茶淡饭,老二出生的时候,陈建华想给刘艳杰补充下营养,于是便宰杀了一只鸡,一口气煮了十个鸡蛋。
因为害怕老大跟刘艳杰抢东西吃,在把饭做好之后,陈建华便带着孩子出去了。
两人虽然不能用语言沟通,但是生活得十分默契,别人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他们两人却恰恰相反。
因为刘艳杰平日里工作比较忙,而且经常开会,常常顾不上家务事,而陈建华工作比较轻松,而且不用开会,因此便担负起了做家务和看孩子的工作,这让刘艳杰省了不小的心。
婚姻是平淡的,但是却不能一直平平淡淡,生活是需要一点刺激和激情的。
对于刘艳杰来说,她那几年最希望的,便是和陈建华“吵架”。
刘艳杰常常在村里面看到别的夫妻吵架,双方你一句我一句,在刘艳杰眼里看起来十分有趣。
其实她并不是希望和自己丈夫闹矛盾,只是单纯地想跟丈夫“说说话”,进行一些言语上的沟通,但是陈建华是个哑巴,两人永远也不可能“吵架”。
后来,刘艳杰发现,“吵架”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她看到许多经常吵架的夫妻都离了婚,唯独自己和陈建华一直平平淡淡地生活着。
但是,刘艳杰还是打心底里希望陈建华能说话的,于是便想尽了一切办法让陈建华“开口”。
每当有时间的时候,刘艳杰总会一边张嘴一边拿手比划,试图带着陈建华说话,久而久之,陈建华真的能够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了。
返乡热潮,驻扎农村
1979年,这是刘艳杰成为知青的第十一年,这一年,大部分知青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按照当时的政策,知青想要返乡,需要向组织上报告,如果是单身的话,打个报告提交申请就能离开,但是如果在当地结婚了,就不能离开了。
但是,如果真的想要离开其实也是可以的,只要搞一次假离婚就可以了。
刘艳杰本是可以离开的,只要跟别人一样,搞一个假的离婚证明就可以了,但是刘艳杰却不愿意这样做。
在她看来,不管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都是需要做一张证明的,如果真这么做了,那么不管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都已经是离婚了的。
刘艳杰已经三十多岁了,离开家乡多年,她或许可以忘记家乡的风土人情,但是却始终无法忘记自己还在老家的父母。
刘艳杰的母亲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女儿,在返乡潮中,当老母亲看到别的孩子陆陆续续都回来,唯独自己的女儿始终没有回来的时候,别提有多难过了。
刘艳杰没有想过要离开吗?
并不是的,她也想回家,但是彼时她已经结婚了,如果回家,必然要带上陈建华,但是陈建华是个哑巴,离开了熟悉的地方,在新环境中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就这样,刘艳杰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虽然没能回到家乡,但是刘艳杰在农村地区依然过得很不错,在两口子的经营下,小家庭也是有模有样的,两个孩子也先后长大成人,而且也十分孝顺父母,这是刘艳杰最为欣慰的了。
“知青”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忘却这个词语,但是,这其中包含的许多故事却一直流传着,或许在部分人眼里看来那个时代太过辛苦和劳累,但是也有人认为,那个时代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是值得怀念的时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