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忍住这巨大的诱惑。
从曹魏代汉到公元249年,一直托病的司马懿趁着曹爽、曹羲等将领陪同幼帝曹芳外出祭拜祖先之时,悍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权和政权牢牢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
可是此次兵变中,司马懿不怕托孤重臣曹爽等人,而是对当时的谋士桓范更为忌惮,听说桓范带兵逃出洛阳,还紧张地问手下:“智慧逃了,该怎么办?”。
虽然桓范最终因软弱的曹爽被牵连而受到株连,但在100多年后,就是连司马懿也想不到,桓范的后代,会对自己子孙的社稷形成那么大的威胁,甚至还丢了江山。
原来,桓范一家可不简单,出身于著名的龙亢桓氏,属于齐桓公的后代,西汉末年,桓荣发迹,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议郎、太子少傅等职,桓氏开始在汉朝崭露头角。
桓范虽然被司马懿所杀,但桓氏后人众多,到了晋元帝时期,桓彝家中五子都在朝中身居要职,尤其以桓温、桓冲地位更高。
就是这个一代枭雄桓温,差一点就将东晋的皇帝拉下马取而代之。历史就是有着无数的巧合,但桓温并没有真正灭掉东晋,真正灭掉东晋的还是后来的刘裕,而他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呢?
桓温逐步权倾朝野
桓温的父亲桓彝曾经与晋明帝密谋平定了王敦之乱,因而获得了皇帝的赏识。
桓温是长子,在父亲被叛军杀害之后,15岁的桓温立志要为父亲血仇,3年之后,手刃仇家,被众人称许。23岁,桓温就当上了辅国将军。345年,桓温升任荆州刺史,将长江上游的兵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年轻气盛的桓温有了军权,还得立功才能继续升官。
为此,在尚未获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桓温带领兵马西进巴蜀,决定将日渐衰微的成汉政权拿下。
在东晋朝野一片唱衰的背景下,桓温出乎意料地打赢了战争,并又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平定成汉,自己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凭借手下所统治的八州之地,开始自行招募兵马,逐渐形成了半独立的势态,让东晋朝臣上下十分惧怕。
之后,桓温计划北伐,但受到阻挠。恰逢此刻其竞争对手殷浩数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给桓温以口实,上书历数殷浩罪状,最终将殷浩告倒,桓温手中权力再增砝码,至此,东晋朝中上下,已经无人能够撼动桓温的地位。
桓温的北伐之路有喜有悲,前两次的胜利让桓温更加狂妄,但第三次北伐却被前燕兵马设计伏击而大败。尽管在仕途上桓温受到了一点点小的阻扰,但并不影响桓温在东晋朝中的地位。
桓温有无篡位的想法
从史料中抽丝剥茧,其实,桓温真的有篡位的野心。《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记载有桓温的一句话:“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就足以证明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仔细研究桓温企图篡权的道路,竟然与许多夺权者并不相同,显得非常晦涩和暧昧。按照桓温的想法,当自己成功北伐之后,就自然而然获得了政治资本,到时候自己已经功高盖主,东晋皇权不张的皇帝自然会乖乖地进行禅位。
但没有料到的是,桓温第三次北伐失利,中间还遇到原部下袁真、袁瑾父子闹意见,又大费周折处理袁家父子。待这件事处理完毕后,桓温想,干脆先废了现在的皇帝司马奕再说,于是给了大臣们一个很别致、很无奈的理由——皇帝不能生育,怀疑为太监!
虽然褚太后知道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原因,但却不得不下诏将司马奕废为东海王,而司马奕也成为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位被废掉的皇帝。之后,司马昱登基,史称晋简文帝。
后来被封为丞相的桓温采取了缓兵之计,并没有在朝中主理朝政,而是将异己清除之后,回到了辖地姑孰想着简文帝将皇位禅让于自己。皇位的禅让,除非受到逼迫,要不好好的皇帝谁不想做。
所以,直到简文帝驾崩,桓温也没有得到自己梦想的位置。尽管桓温说出了那句“否则就遗臭万年”名言,但却一直没有将其落实。后来,桓温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做法,也曾侧面暗示皇帝和朝中大臣,在简文帝的遗诏中,让自己摄政,而不是辅政。
但桓温先前的做法太不得人心,简文帝身边的大臣坚持只让桓温辅政,桓温白白吃了个哑巴亏。桓温虽然心中闷闷不乐,却一时也没有更好的主意。
所以,就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装聋作哑,既不接受新皇帝要求入朝辅政的诏书,也不接受皇帝的恩赐。
只是在新皇帝继位的二月,桓温突然带兵入朝,当朝的文武百官吓坏了,以为桓温要兵变。可没想到的是桓温只是要求皇帝给其加九锡之礼,没有兵变上位的其他举动。
篡晋夺位成泡影
回顾历史,王莽曾经被西汉皇帝赐予九锡,随后西汉结束,短暂的新朝建立。后来,曹操、司马昭等等统统被前朝皇帝加九锡,这些人在历史的评价都带有一个“奸臣”的标签。
桓温出生于世家,这些典故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想效仿前人,平平静静,又不“遗臭万年”地获得司马家的皇位。
从性格上看,桓温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从其带兵打仗来说,似乎不是,但从想当皇帝,又扭扭捏捏,不干脆利索的行动来说又侧面证明了他确实是。这是桓温为啥没有灭晋的第一个原因——优柔寡断,或者说,内心始终处于矛盾纠结之中。
再者,桓温家与皇帝司马家还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亲家关系。
要知道,桓氏世代为官,东晋的皇帝为了拉拢这些权臣,多次将公主嫁给桓氏子弟。
桓温的老婆就是南康长公主,其父亲是晋明帝。可以说桓温是名副其实的驸马。
桓氏家族的子弟大多数也和司马家有关系,若是自己采取厉害手段将皇帝拉下马,肯定会遇到反抗,一旦失败,自己一大家子可能就会遭殃。
就此而言,与皇室的联姻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让其成为权臣,也束缚了权臣夺位。
尽管桓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其手下却没有几个与其志一条心。他在第三次北伐失败之后,又让部下袁真承担主要责任,造成袁真与其反目成仇。
桓温此举大大伤害了手下,对此,桓温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时,桓温还是选择了较为保守的策略,力争以温和的方式获得政权的和平交接,却被当时谢安、王坦之采用了“拖”字诀,直接将病重的桓温拖死,此事才罢了。
总结以上三个原因,也是阴错阳差,桓温最终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
但桓温的儿子桓玄却没有老爸那样想来想去,直接在桓温去世30年后代晋称帝,将桓温追为宣武皇帝,也算是圆了桓温的一个皇帝梦。
但桓玄的桓楚政权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被刘裕所取代,历史进入到下一个朝代——刘宋。桓温所担心的桓氏一大家的命运也因此而分崩离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