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致力于三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这本书猛的一看,名字也太学术了。如果要我换个名字,那它应该叫做《司马懿逆袭记》才对。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司马家族的发家史。大家知道,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历史的星空灿烂无比,曹操、郭嘉、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他们就像闪亮的星星,吸引人们的眼球。同他们相比,无论治国才能、军事才能,还是传奇性和神秘性,司马懿都不算出挑。然而,当尘埃落定,一统天下的竟然是司马懿后代创建的西晋王朝。这就非常令人好奇了,司马氏这个一开始不显山露水的家族是如何逆袭成为人生赢家的。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正好解答了这个谜团。

据史书记载,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河内郡的辖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安阳一带。在汉代地理版图中,它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脉以南,恰好是天下的中央,具有重要的战地位。汉光武帝刘秀就以河内郡为根基,培育实力,进而夺取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由于经常爆发战争,河内郡民风彪悍,境内豪强纵横,崇尚武力是河内郡的显著特征。实际上,司马氏家族的发迹也是离不开武力。司马懿的高祖司马君在东汉安帝时多次参与西北方面的战事,累积军功,做到了征西将军。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良出任过豫章太守,也就是今天江西南昌的地方长官。正是这两个人,为司马氏家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到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骏那一代,司马氏已经是河内郡的大家族了。大家族归大家族,但司马氏的影响力还局限于当地。用本书作者裘禄明的话说,直至东汉中期,司马氏都只能算地方大族。在家乡,他们有发言权;到了洛阳这种帝国首都,则无足轻重了。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武将士家,司马氏家族没有学习儒家学说的传统。而在东汉王朝,不掌握儒家学说是很难获得全国性影响力的。儒术为什么如此重要,这跟汉武帝有关。当年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掌握儒术成为汉帝国选拔文官的重要指标。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儒学为业的世家大族,所谓世家,意思是某人依靠儒学获取高官厚禄,进入中央政府,最后,他利用已经掌握的资源培养子孙,帮助他们继承自己的官职和人脉。这样传个两三代就成了世家。

发展到东汉中后期,中央政府的主要官职基本被几个世家大族垄断,比较著名的有汝南袁氏、红农杨氏和颍川巡视。其中汝南袁氏最为典型,东汉末年的袁绍就出自这个家族,袁氏号称四世三公,连续四代人占据了东汉王朝最高级的官位。他们因此积累了强大的实力和人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割据一方和他巨大的家族能量是分不开的。对于儒术的重要性,司马氏家族很早就有认识。从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骏开始,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重文轻武力,图把武人的身份洗白,转型成儒生。

据《三国志》记载,司马骏本人非常喜爱儒学,能把《汉书》中许多名臣的传记整篇背下来。《汉书》是按照儒家观点编撰的历史著作,说明司马骏用儒学的标准来教育子女。司马骏的儿子司马房,父亲没让座就不敢做,父亲没法问就不敢说话。成年后,司马房十分注重威仪,保持着儒者风范。司马房有八个儿子,司马懿就是他的二儿子。司马懿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他的弟弟司马福更是忠实的儒家信徒。可以说到司马懿这一代,司马氏家族已经从武将士家变身为儒者之家,在老家河内郡享有很高的声望。

当然了,就算努力转型,司马氏毕竟根基尚浅,跟汝南袁氏还不在同一个等量级上。可谁都没想到,从东汉末年开始,短短几十年间,以袁绍集团为代表的汝南袁氏土崩瓦解,而司马氏家族居然步步高升,建立西晋王朝。历史的发展就是那样不可思议。那么,司马氏家族为什么能完成逆袭呢?这里的关键人物就是司马懿了。公元208年,29岁的司马懿进入曹操的政治团体,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那时起,直到逝世,司马懿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和曹方四个时代,成为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正是他的深耕,使司马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司马懿个人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曹操时代是第一阶段,司马懿崭露头角,初步搭建起人际网络。曹丕和曹睿时代是第二阶段,是司马懿上升的关键时期。期间,他积累军功,拓展和巩固人际网络,成为功臣集团的代表。曹方时代是第三阶段,以高平陵之变为标志,司马懿崛起,曹魏朝廷形成了司马氏专权的局面,为司马氏后代建立西晋王朝打下基础。下面,我先讲第一阶段,即司马懿崭露头角。

进入曹操阵营后,司马懿担任丞相文学院负责,为曹操起草文书、管理文件。司马懿能获得这个职位,幕后推手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史书记载,荀彧欣赏司马懿的才能,所以曹操当上丞相后,他就推荐司马懿做曹操的幕僚。荀彧对司马氏家族有着重要意义。荀彧是颍川巡视的代表,前面讲过,颍川巡视是世家大族,他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是司马氏家族无法比拟的。因此,荀彧对司马懿的推荐,算是让两个家族搭上了关系。这对于司马氏往更高层次发展,极为有利。

第二,丞相文学院是丞相的秘书官员,虽然官职不大,但司马懿加入曹操阵营的时机不错。这时,曹操已经控制住汉献帝,以丞相身份天子以令诸侯。八年后,曹操受封魏王,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曹操身边的人员实际上就是东汉朝廷的中枢,资源和人才都掌握在他们手上,司马懿的加盟相当于在中央政府里取得了一席之地。有了这个华丽的出场,司马懿又将如何把握机会呢?他运用了两件法宝,一个是打造人际网络,另一个是出众的个人能力。

先来看打造人际网络。首先,司马懿从结交丞相府的同事入手。举个例子,杨俊曾任南阳太守,政治经验丰富,是曹操的重要幕僚,更重要的是杨俊也是河内人。而且在司马懿十几岁的时候就见过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个例子是同在曹操幕府中的崔岩,崔岩出身清河,崔氏属于名门望族,声誉卓著。他和杨俊都欣赏司马懿,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奖他。司马懿的名声在政坛高层和上流社会的圈子里越传越大,终于引起了曹操的瞩目。在丞相府干了十多年后,公元219年,曹操让司马懿去辅佐魏太子曹丕,这就给司马懿机会,让他的人际网络得以超出丞相府的范围。当时,曹丕身边谋士云集,司马懿跟他们关系都不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跟陈群结下了友谊。陈群和荀彧一样,也出身于颍川,他的家族颍川陈氏跟颍川巡视是其名。陈群本人还娶了荀彧的女儿,可以说陈氏和荀氏两家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上都有着紧密联系。而司马懿呢,先获得荀彧推荐,后来又成为陈群的好友,等于说他同时被两个世家大族接纳。当然,司马懿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赏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个人能力。

辅佐太子曹丕后没多久,司马懿就被曹操调去担任军司马,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参谋,专门给统帅出谋划策。在军司马的职务上,司马懿展现了卓越的判断力。当时,刘备的大将关羽占据荆州,对曹魏的襄樊地区造成严重威胁。司马懿分析形势,认为襄樊地区的曹魏将领才能平庸、战备松懈,一旦发生战事很难抵御。果然,公元219年,关羽向襄阳和樊城发动进攻,取得了水盐七军的巨大战果,名将庞德被杀于进,被俘后投降,只剩下曹仁困守樊城。襄樊之战震动天下,甚至让曹操一度打算从许都迁走,远离前线。这时,司马懿站了出来,认为襄樊之战虽然损失惨重,但并没有损伤元气,迁都反而会动摇人心。现在关羽气势正盛,不如耐心等待,静观其变。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局势的发展正如司马懿所料。东吴趁关羽后防空虚,偷袭荆州,得手,关羽最终兵败被杀。从这件事看,司马懿之所以能在曹魏政权里步步高升,除了擅长人际关系,跟他出众的个人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在曹操身边做军司马还意外地给司马懿创造了一个立功的机会。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逝世,司马懿负责办理丧事。他从容淡定,把所有事项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曹操的灵柩就是在司马懿的亲自护送下,到邺城,也就是今天的邯郸安葬的。在这件事上,司马懿沉稳的性格和妥帖的办事能力,让曹丕对他刮目相看。曹丕继承魏王后,提拔司马懿为丞相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这个职位在曹魏政权中很重要,魏王做什么重大决策都要听取长史的意见,这标志着司马懿已迈入了曹魏政权的核心圈。就是带着这样的成绩,司马懿迈入了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即上升的关键时期。

要说人的运气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刚当上长史没多久,司马懿又遇到了一个天赐良机。曹丕继承魏王后,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于公元220年,完成了以魏代汉的心愿,自称皇帝,这就是魏文帝。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积极参与,带着下属上表劝进,为曹丕的顺利称帝发挥了作用。他也因为拥立有功,因功步步高升,不仅做到了尚书诱捕业,掌管朝廷的机密,还成了辅军大将军。在曹丕手下,司马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曹丕对他的信任度也与日俱增。曹丕几次讨伐东吴,留在许都压阵的都是司马懿,曹丕把他比作汉代的萧何,希望他能像萧何辅佐刘邦那样,帮助自己稳定后方,保障前线的军事供应。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死前他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儿子曹睿,这四个人是陈群、司马懿、曹修和曹真。这样的安排,使司马懿直接进入魏明帝曹睿的核心圈。在这个圈子里,司马懿很吃得开,因为圈子里的人跟他都有关系。陈群前面讲过,出身颍川,陈氏是司马懿的好友;曹真是司马懿亲家母的哥哥。更有利的是,从公元226年到公元236年,短短十年,四位顾命大臣死了三个,只剩下司马懿。其中,曹真的死十分关键,给司马懿创造了一个极大的机会。在曹丕时代,曹真就控制了军权,曹帅继位后,继续重用曹真。当时,诸葛亮积极组织北伐,对魏国造成了很大威胁。曹真以大将军身份坐镇陕西关中,对抗蜀汉,著名的基亭之战,就是他指挥张和打的。可以说,在曹魏宗室中,曹真的军事才能最突出。

唯独曹睿以重他的病故,让曹睿犯难,还有谁能坐镇关中抵御蜀汉的进攻呢?想来想去,他只有选择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有跟蜀汉作战的经验,当年新城太守孟达暗同诸葛亮准备谋反,司马懿获得消息后,果断出手,擒获孟达,轻松平定叛乱。公元231年,曹睿把司马懿派往陕西,掌管西北地区军政,专门对抗诸葛亮。此举意义非同寻常,从曹操开始,曹魏政权就极其看重军权,掌握军队的不是曹氏子弟,就是夏侯氏子弟。司马懿能独挡一面,可谓破天荒头一遭。他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关中当做基本盘来打理。后来在司马氏颠覆曹魏政权的过程中,不管其他地方怎么反抗,关中始终保持稳定,使司马氏无后顾之忧。在司马懿的镇守下,西北地区稳如泰山。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后面三次都是被司马懿挡住的。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就是坚守不出,耗光蜀汉的实力,迫使其主动撤退。蜀魏两国一直对峙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可以说司马懿是把诸葛亮给熬过不死的。这之后,曹睿将司马懿调往辽东,征讨当地的割据势力。这次,司马懿展现出他不只会防守,进攻也很有一套。一年不到,他就彻底平定了辽东。熬死诸葛亮跟平定辽东这两件事,使整个曹睿政权上上下下都认可了司马懿的能力,曹睿也对他信任有加。司马懿已经成为曹魏政权最核心的人物。

不过,本书作者认为,一直到这时,司马懿的权力仍然是有限的,距离司马氏取代曹氏还远得很。原因在于魏明帝曹睿虽然比司马懿小二十多岁,但手腕高超、精明强干。执政后期,他就想开始谋划,要削弱司马懿的权势,更多地任用曹氏子弟。如果曹睿长寿,可以肯定司马懿只能乖乖地做臣子。然而,上苍似乎有意给司马家族开了卦。公元239年,年仅三十多岁的曹睿居然比六十岁的司马懿先走一步。至此,司马懿进入了政治生涯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建成司马氏专权的阶段。

曹睿临终前做出了一项人事安排,命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曹睿最初的想法是由司马懿代表功臣集团,曹爽代表曹魏宗室,双方既合作又制约,达到政治平衡,从而保证曹魏政权的长治久安。可曹睿漏算了一点,那就是司马懿早就今非昔比了。从208年加盟曹魏政权到239年,曹睿逝世,司马懿积累了三十多年的人际网络,在曹魏政权内,可谓根深叶茂,支持者众多。

司马懿的人际网络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巩固和拓展。前面提到的在政治生涯的第一阶段,颍川巡视和颍川陈氏都给予了司马懿支持。在曹丕和曹睿时代,这种支持仍然延续。与此同时,司马懿努力和其他世家大族建立联系,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联姻。首先,司马懿为长子司马师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在征战南北的过程中,曹家和夏侯家结成稳固的同盟,几乎亲如一家,曹操的爱将夏侯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跟司马懿结亲的这个夏侯尚,正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跟魏文帝曹丕的关系也不一般,从孩提时代起,两人就是好朋友。夏侯尚的妻子则是大将军曹真的妹妹。可以说,一个夏侯尚就把曹魏政权最有权势的人物连了起来。司马懿给儿子定下的这门婚事,真可谓费尽心机。

讲完了政治关系的经营,再来看另一部分,这就是司马懿新开辟的。司马懿南征北战数十年,劳苦功高。他提拔的将领不计其数,司马懿也有意通过这种方式笼络人心,打造基本盘。例如,后来在灭蜀之战中表现抢眼的名将邓艾,镇压淮南地区反叛的名将王基,都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西晋灭东吴之战的主将杜玉还成了他女婿。这些人,加上在曹魏政权创建过程中立过功的老臣,构成了功臣集团,司马懿就是这个集团的代表。

跟司马懿比,曹爽只能算菜鸟,他没多少政治和军事经验,世家大族跟功臣集团都不怎么买他账。曹睿希望由曹爽代表曹魏宗室,跟司马懿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形成政治平衡,但实际上以曹爽的能力和经验,完全不能跟司马懿对等。这样的格局要求天子必须拥有高超的驾驭能力,问题是曹方才八岁,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果然,司马懿跟曹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脆弱的政治平衡最终被打破。标志性事件就是高平陵之变,事变的起因还要从曹爽这边说起。曹方继位后,曹爽开始排挤司马懿,他奏请曹方同意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个荣誉性职位,地位尊贵,但不管事儿,显然曹爽是在剥夺司马懿的权利。

同时,曹爽进行了两项调整,首先把禁军将领全部换成曹魏宗室,跟司马懿有关系的人都被排除出去;其次调整关中的军政格局,司马懿不再负责该区域,改为曹氏子弟主管。司马懿被派往东南方向对付东吴政权。面对曹爽的夺权,司马懿如何应对呢?他选择了隐忍,主动淡出核心圈。除了抗击动物入侵,多数时间,他都在装病。转机出现在公元243年,那一年,进军的重要职务中户军空缺,可能是为了安抚一下司马氏家族,曹爽任命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担任这个职务。中户军掌管一部分禁军,这就让司马氏家族重新占据了关键位置。有了这张牌,司马懿开始谋划反击。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天子曹方离开洛阳,去魏明帝的陵墓高平陵进行祭拜。司马懿趁洛阳空虚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政变的结果,司马懿诛杀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为什么能获得胜利呢?总结起来原因有两个。第一,拥有一支武装力量及中户军,司马师手上的禁军,利用这支禁军,司马懿得以迅速领曹魏政权的中枢机构,达到了以小博大的目的;第二,司马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人际网络。简单地说,他获得了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的支持,银川巡视和陈氏以及一些元老重臣都对高平陵之变持肯定态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早就对曹爽心怀不满,曹爽排挤司马懿,实际上颠覆了曹睿生前的布局,造成了宗室专权的局面。这是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都不愿意看到的。他们认为曹爽不断扩张权力,既威胁皇权,也损害了自身利益,所以他们支持司马懿。他们把此举跟汉代历史做比较,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吕氏子弟把持朝政,吕后死去,老臣周勃和陈平发动政变,消灭吕氏,将朝政大权还给了刘氏。在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看来,高平陵之变的性质,与之相同。

政变结束后,应该回到功臣和宗室平衡共处的格局,只是他们没料到历史的剧本就此更换。司马懿当政后不顾舆论,杀掉曹爽,清除曹爽党羽,宗室受到严重削弱,再也发挥不了作用。同时,司马懿控制住中枢机构和禁军,将中央决策权握在手里。他让司马氏家族的成员占据关键职位,取得全国的军政大权,把天子架空。到这一步,宗室专权变成了司马氏专权。不过,一直到死,司马懿都没能取代曹魏政权,这是因为人心还向着曹氏,朝堂上的人都认定曹氏为真命天子。司马懿就算有足以改朝换代的人际网络,也还没有改朝换代的大义名分。权臣变成皇帝,这个任务要由司马懿的后代来完成。

公元251年,司马懿逝世,终年73岁。他的长子司马师出任大将军,成为司马氏家族的新掌门。从这一年起,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宗室的步伐逐渐加快。司马氏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人际网络,不过这个网络并不会自动支持他成帝,因为网络里大部分人仍然自认是曹魏臣子。他们可以接受司马氏专权,却未必能接受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宗室。司马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的做法是选拔人才,任命官员。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要官职都握在司马师手里,他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利用这个丰厚的政治资源,将官职分给功臣子弟和世家子弟。这些人的父辈,可能还对曹魏政权感恩戴德,但到了他们这一代,哎,官职都是司马师给的,他们的效忠对象也就慢慢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充,贾充的父亲是豫州刺史贾逵,他对曹氏忠心耿耿,是功臣集团的重要成员。贾充呢,则由司马师一手提拔,成为司马师的心腹,在司马氏家族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做出了突出贡献。

司马师笼络人心的举动,引起曹氏的反弹。公元254年,支持曹魏的大臣中书令李峰、太常权联手曹魏宗室,图谋发动政变。司马师提前获得消息,将参与者全部灭族。随后,他废除曹方,改立高贵相公曹茅为天子。在中国历史上,大臣废立皇帝往往是改朝换代的前奏。由此举意味着司马师已经取得了功臣集团跟世家大族的认可,做好了取代曹魏政权的准备。然而,一次意外延缓了司马氏家族登顶的时间。曹方被废除后,淮南将领起兵,宣布擒王。司马师亲自领兵扑灭了叛乱,他自己却在回来的途中病死。

公元255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氏的弟弟司马昭出任大将军,成了司马家的掌门。跟司马懿和司马师相比,司马昭有优势,也有短板。优势在于路,武父雄都铺好了,他这个大将军当得顺风顺水;短板则是缺少历练,威望不够,他自己也底气不足。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更加损害了司马昭的声誉,对司马氏专权,曹氏深恶痛绝。新上台的皇帝曹茅很清楚,司马氏早就打着取而代之的主意了。他曾愤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司马氏家族的紧逼下,曹茅放手一搏。公元260年,曹茅率亲兵攻打司马昭府邸,结果兵败被杀,而杀死曹茅的正是前面提到过的功臣子弟贾充。曹茅之死,震惊朝鲜。一时间,司马昭背负了极大的舆论压力。尽管曹茅只是傀儡,但毕竟顶着天子的名分,在古代弑君是滔天之罪,就连司马氏家族的支持者都觉得司马昭做得太过分了。

其次,朝野上下都有了改朝换代的心理准备。但大家希望过程是和平的,就像曹魏取代东汉汉朝那样,通过禅让,而不是暴力来完成。杀死曹茅直接违背了支持者的愿望。面对内部危机,政治人物的惯常做法是转移矛盾,司马昭也不例外。他决定讨伐蜀汉。司马昭的想法是,消灭蜀汉政权后,自己的权威将大幅度增长,足以压服反对势力。从这个角度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不是因为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是想要摆脱内部危机,为正式取代曹魏政权做好铺垫。

公元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初战告捷。司马昭就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天子的任命,当上了进军。一年后,蜀汉灭亡。司马昭趁机接受晋王封号,他同时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从称王到称帝,只差一步了。在这个过程中,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司马昭。这里讲两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巡氏,看姓氏就知道,此人出自颍川巡氏。在高平陵之变中,荀彧支持司马懿,后来,他成为司马昭的幕僚。另一个是杨氏,出自泰山,杨氏、巡氏和杨氏都是司马昭的重要谋臣,为他称帝做准备工作。他们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说辞,表明司马昭称帝是顺天应民之举。同时,他们联手世家大族制造舆论,不断劝进要司马昭早日登基。从中可以看出,在司马氏家族的夺权过程中,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功臣集团是硬实力,他们掌握军队,以武力支持司马氏;世家大族则是软实力,他们为改朝换代提出种种理由,并且代表所谓的民心和民意,对司马氏表示支持。既有硬实力,又有软实力。

司马昭登基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可惜,还没等到这一天,他就病死了。但是事情到这一步,个人的生死存亡已经改变不了历史大趋势了。司马昭死后,长子司马炎继任晋王,在巡氏和杨氏的协助下,司马炎威逼魏源帝曹焕,单位取代了曹魏政权。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帝位,史称晋武帝,西晋王朝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