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举办“垛风垛艺”微课堂、组织农民画儿童画培训班、5幅作品入围2024中国(南京)农民画优秀作品双年展……兴化垛田农民画自2023年入选《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2024年入选首批《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后,在“出圈”路上不断创新。

乡土文化如何创意挖掘?农民画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双遗产”成为兴化垛田发展的金字招牌。而特色农民画已然成为当地最突出的文化名片,不断放大“双遗产”效益。为了探究兴化垛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密码”,近日记者专访兴化市垛田街道党群工作局党支部书记、垛田农民画研究会会长吴萍,解码乡村文化振兴的兴化垛田经验。

兴化垛田农民画公教走进杨荡村暑托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化垛田农民画公教走进杨荡村暑托班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兴化垛田农民画的发展历程?发展至今规模如何?

吴萍:兴化垛田农民画由来已久。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攻下八座城池,威震六国。“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被封为昭阳食邑,从此这块滩涂走向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人们对祭祀、节庆、婚丧等重大活动更高的审美要求。灶头画、剪纸、刻纸、纸扎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兴起,成为垛田农民画的雏形。

据考证,明朝“洪武赶散”,不少苏州移民来到垛田。其中不少工于绘画、刻纸、纸扎的民间艺人,后来成为垛田民间绘画的开拓者。到了明清时期,出生于垛田下甸村的先贤、“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启发垛田民间艺人“标新立异”,形成了以表现垛田民俗、民风、民情为主,拾破小品画、农村彩绘墙等兼具的垛田农民画。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上世纪70年代,垛田乡文化站站长刘诗复创立垛田民间绘画培训班,辅导学员学习农民画。上世纪80年代,垛田活跃着一大批心灵手巧的书画爱好者,他们循古风、习今法,研习书画乐此不疲。1992年“垛田乡农民书画协会”成立,每年定期举办展览、笔会,兴化知名画家李劲松定期授课,形成了以李玉书、仲大江、王雪梅等为代表的农民画作者群。2011年,垛田镇组建“垛田农民画研究会”,王一兆、杨东玲、仲憬等一批农民画家脱颖而出,成为垛田农民画的中坚力量。2018年,“90后”青年画家解善彪从墙绘画转向农民画创作,把“深藏闺阁”的农民画推向文旅融合的大市场,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步。如今,从事垛田农民画创作的队伍达到100多人。

截至目前,垛田街道已拥有省级乡土人才10名、全国乡村工匠1名,创作骨干40多人,业余爱好者100多人。其创作作品逾千幅,多次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展览和比赛中获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与赞誉。

记者:兴化垛田农民画具有怎样的文化个性和亮点?

吴萍: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城区东郊的垛田境内河沟纵横交错,垛岸星罗棋布,似千万小岛荡漾于水面之上,故称“垛田”。垛田街道成立于2018年,前身为垛田镇,垛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垛田独特的地貌、别具一格的农耕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衍生了别具一格的垛田农民画。

兴化垛田农民画在代代传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题材上,以表现农村现代生活或田园风光为主,具有较好的立意和较高的思想深度;手法上,线条古拙而又多变,色彩鲜艳而又和谐丰富;造型上,具有简练、夸张特点和装饰性意趣;构图上,具有画面饱满、完整等特点;色彩上,往往选取喜庆事物作为表现内容,色彩对比强烈、火红热闹。以平涂为主,兼有烘染,色块大而不碎,形成了强烈的民俗化色彩。

兴化垛田农民画作为文化载体,传递和保存了人们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依恋,也是垛上人对这片土地的回馈。

《田园盛宴》 解善彪 绘 20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园盛宴》 解善彪 绘 2024年

记者:推动垛田农民画薪火相传,“兴化市垛田农民画研究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研究会负责人,请您为我们介绍下研究会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吴萍:兴化市垛田农民画研究会设在垛田街道,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民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体、兴化市乡土人才示范基地、垛田农民画传习基地。通过组织学术讨论、开展书画创作、举办技艺培训、策划展览交流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农民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研究会非常重视专家资源的引入,多次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调研,共同制定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详细规划;设立了专项资金,并积极建设活动场所,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创作环境;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三带”型带头人,即能带动创作、带动教学、带动传播的领军人物。创新性地推出了“多彩垛田·艺课堂”“垛风垛艺微课堂”和“行走的非遗课堂”等特色项目,以街道、学校和村庄为单位,定期举办非遗传习活动。积极探索并构建了“课堂融合—社团提高—专业提升”的传承体系,这一体系从基础普及入手,逐步引导学员提升技艺水平,最终实现专业化发展。自2017年以来,该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民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基地成立以来,已经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为农民画艺术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垛田美术馆也成为展示农民画艺术成果的重要平台,吸引了近万人次的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记者:对于垛田农民画传承发展,政府部门还给予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吴萍:近年来,兴化市垛田街道在推动垛田农民画的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与举措,创新性地构建了“特色文化+传承”服务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还积极探索了农民画与旅游、商贸等项目的合作开发,努力将其融入兴化的全域旅游体系中。

科学规划,统筹农民画保护与传承。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编制了《垛田农民画保护和发展方案》,明确了农民画发展的目标与路径;设立800平方米的农民画创作基地,为农民画家提供了稳定的创作空间和交流平台;连续五届举办全国农民画大赛,编印农民画作品集,提升了农民画的创作水平和影响力;邀请名家进行讲座,组织公益培训,提高农民画作者的技艺水平和创作能力;开展农民画进校园、进村、进社区传习活动,扩大农民画的受众基础。

融合开发,拓展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将农民画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衍生品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利用农民画美化乡村环境,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致。拓展营销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将农民画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本,促进农民画品牌无形资源向有形资本的转化。打造文化新引擎,构建一座集创作、展示、销售、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民画传习所,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农民画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兴化垛田农民画收获了哪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接下来,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吴萍:以文化人、以文凝心,兴化垛田农民画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为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兴化垛田农民画增强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农民画的发展吸引了众多民间文艺爱好者的加入,形成了强大的志愿服务队,壮大了特色文化队伍,更广泛地传播了垛田文化

兴化垛田农民画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在产业融合上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成立文创公司、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垛田农民画成功拥抱市场,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走上了兴化“1号水路”,人们用垛田农民画点亮兴化农产品,讲述着文旅融合的“兴化故事”。此举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业态,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文旅融合,进一步提升农民画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农民画与旅游、商贸等项目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画衍生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画作者的创作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探索农民画的数字化发展路径,通过数字技术对农民画进行保护和传承。建立数字农民画资料库和线上展示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农民画艺术。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