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聘撰稿人:王铎

统筹:胡明月

视觉:王文超

题记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谈文化,就不能不讲文脉。拿青岛来说,它有文化吗?是什么文化?或者说它有文脉吗?起于何朝何代?如何传承?多少年来,许多青岛人,或者是外来人,我想大都思考过这一问题。

是的,要回答这一问题,我想最好还是从青岛的文化色彩说起。我将其总括为青岛文化的“蓝黑红”三原色。亦即:“海洋”“黑陶”与“烽火”。也就是说,它是由蓝色的“海洋文化”、黑色的“黑陶文化”和红色的“烽火文化”三部分组成。

海洋文化

青岛是从太平洋,从黄海走出的一座城市。“青岛之蓝”是大海与天空,与胶州湾的富饶所赐予的。也是世世代代的青岛人,从辽阔的大海中,所捕获,所追寻到的一种文化基因。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图片 |张岩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图片 |张岩提供)

举个例子说,在青岛782.3公里的海岸线中,就有49个大大小小的美丽海湾,一向被誉为“中国拥有最多海湾的城市”。它们就像是一面面湛蓝的小镜子,镶嵌在青岛的“城市之滨”。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迷人的风景画啊!

而且,这些海湾在胶州湾的带领下,又如一串多情而漂亮的项链,闪烁于城市的众多海角、海岬、海岛和海岸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海洋文化”。

八大关(图片 |张岩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大关(图片 |张岩提供)

如果说数千年以来,青岛的“海洋文化”是以卫国戍边、贸易互市和远渡重洋为特色的话——如春秋时代修筑的“齐长城”,如秦代的“徐福东渡”,如汉初的“田横五百义士”,如唐宋时代的“市舶司”和“互市监”,另如明朝的“鳌山卫”、“灵山卫”,还有其所属的雄崖所、浮山所和夏河所等等。

田横像(图片 |张岩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横像(图片 |张岩提供)

那么,清末以后的青岛,由于外国列强的相继入侵,还有军阀混战的干预和袭扰,青岛又呈现出了一种异样的“舶来文化”色彩。比如,随处可见的“西洋建筑”(前海至观海山一带),还有低矮密集的“东洋民居”(聊城路周边一带)等等。这些都是青岛“外洋殖民文化”的一种滥觞和孑遗。

至今,作为内陆游客,如果你在青岛老城区仔细观察的话,会不难发现,在那些高大雄壮的西洋建筑上,还清晰地保留着当年德国列强“炮舰政策”下的一些特征和符号。如“胶海关”建筑大楼的“炮舰造型”;迎宾馆的“德国诺曼龙雕塑”“水手结刻石”和“水纹墙面”;以及许多建筑的“舰塔形象”和“三角帆影像”等等。

这些一百年前的外来文化,尽管来自于大洋彼岸,但其浓缩和张扬的却是一种中国主权的屈辱、丧失和抗争。

令人欣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海洋文化”,又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九十年代海天大酒店(图片 |逄淑才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十年代海天大酒店(图片 |逄淑才提供)

不用说那些以“海”字打头的名校名企名店,如“中国海洋大学”“海尔”“海信”“海天大酒店”“海景大酒店”和“海情大酒店”等等。也不用说那一支曾经叱咤风云的“海牛足球队”和一度以“拥抱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为主题的“海洋节”。更不用说2008年夏天在青岛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还有随后举行的一连十五届的“青岛国际帆船周”等等。

一句话,“海洋文化”已经与青岛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每个青岛人都姓“海”。“宽广”“包容”“豪迈”和“奋进”就是青岛人的文化属性与追求。

黑陶文化

相传汉代有个小故事,说来非常好笑。

说是王莽当了皇帝之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渊博学识,经常喜欢给人家改名。当他发现青岛的古地名叫“即墨”的时候,便恨恨然道:“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即墨’就是‘近墨’之意,不吉!”

于是,他便将“即墨”,改为“即善”,也是“近善”的意思。所以,“即墨”曾一度叫做“即善”。

其实,王莽并不知道,此“即墨”(现平度市古岘镇一带,非今日之“即墨区”),原为“靠近墨山和墨水河”的意思,非“近墨”也!

倒是有一种传说,却让青岛人眼睛一亮。说是墨子出生于“墨山”,故“以地为姓”。而墨子所推行的“非攻”“兼爱”“尚贤”和“节用”等墨家思想,对于后世青岛文化的形成和浸润,影响深远。

不仅如此,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胶州三里河地区,就出土过大量的黑陶器皿,史称“三里河文化”。这就是说,在青岛地区,不仅平度、即墨“尚黑”,而且胶州也“尚黑”,数千年来,“黑色”已经是青岛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地标和符号。

在三里河遗址中,一只出土的“蛋壳陶高柄杯”最为有名。它不仅为快轮制作,薄如蛋壳,而且总重量仅为39克,令世人刮目。

如今,这种“黑陶文化”不仅影响整个山东,而且还影响了湖南等省市的“非遗陶器制作”。故青岛因黑陶而传名,被称为“黑陶之都”。

有趣的是,现在的大麦岛的海边,有一座突出于万顷波涛之上的小岛。它四面环水,仅北面一条小坝通岸。全岛面积为0.1598平方公里,海拔30.7米,名曰“小麦岛”。

1992年小麦岛(图片 |张岩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小麦岛(图片 |张岩提供)

由于近些年来,该岛规划成了风景如画的海岛公园,还便被网民誉为“难得一见的海上仙境”,从此闻名遐迩。至2021年10月,这座小岛还被评为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

朋友,也许你有所不知,就是这样一座貌似“仙桃”的小岛,原名并不叫“小麦岛”,而是叫“墨岛”。

清代的《即墨县志》中说,青岛人“声浊”,“讹音”很多。故在方言中“墨”“麦”不分,均读“妹”音,还误写成“麦岛”。这样一来,“墨岛”和“麦岛”在普通话里的读音就一下子全变了,成为今天的“麦岛”。

其实,在该岛的西南角,建国后还建有一座具有国际标准、影响中国大地测量尺度的“验潮站”。也就是说,中国海拔的“黄海标准高程”,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数据测量和分析”。如果将其称之为“中国海拔之母”,也不为过。

所以说,青岛之“墨”,书写出的一个伟大的、精确的中国!

烽火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岛自明代初期就是一座中国北方的海防重镇。当时,青岛沿海的各个山头,遍筑烽火台,用以抵御海上倭寇的骚扰和入侵。

这就是说,青岛的“烽火文化”,其实就是“戍边文化”“守土文化”和“国防文化”。在这种文化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至今,在即墨雄崖所的周边山岭上,还能够看到非常清晰的七八座明代烽火台遗迹。就是在市内的贮水山顶,不仅有其遗迹,也还留有“烽台岭”的地名。并且,以此为界,老城区还被划分为“台东镇”和“台西镇”。这样就形成了两镇的互为掎角之势,用来传递烽火与藏兵。

2012年,即墨雄崖所(图片 |张岩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即墨雄崖所(图片 |张岩提供)

许多老青岛都还记忆犹新:栈桥的最早名称,就叫“李鸿章栈桥”。据说,当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青岛校阅水军的时候,就是伫立于栈桥桥头,手执单筒望远镜,但见旌旗蔽日,百舸争流,纵横驰骋于黄海之滨……

的确,烽火是红色的,是革命的象征,也是青岛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象征。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就是以“还我青岛”“还我山东”“还我河山”的一支熊熊燃烧的烽火,警醒了国人。众所周知,就是当年的这一支高高举起的烽火,点燃了北京数万大学生的爱国怒火和激情,一下子席卷了整个中国!

所以说,青岛“五四广场”的红色雕塑“五月的风”,是有其特殊的形象意义和深刻内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青岛当年的这一支红色的烽火,就不会如此快地催生出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列主义研究会。“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而且也开创了青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从此以后,青岛的文化有了朝阳一般的红色,“青岛红”便成了青岛人最喜欢的颜色。

“五月的风”象征着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图片 |张岩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月的风”象征着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图片 |张岩提供)

我们不要说青岛的文化名人华岗,是中国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著名学者之一。也不要说戏剧家洪深是最早将话剧引入了青岛,从而影响着前进中的中国。更不要说老舍是在青岛写出了《骆驼祥子》。还有童第周、朱树屏和曾呈奎等科学家,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青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我要说,就是青岛随处可见的一种花岗岩“青岛红”,其深邃的文化意义,也是有目共睹。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1949年9月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当大会选定了国旗、国徽和国歌之后,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议案,又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为此,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体代表和首都各界群众3000多人,亲往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奠基仪式。

随后的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海选优质的大型“碑心石”石料,就成了“建碑委员会”的一个首要任务。一时间,由全国各地选送的“白石”“青石”“灰石”“褐石”和“墨石”等石料样品,云集北京。

可是,尽管这些石料都很典雅,都很有纪念性,但与红色的天安门城楼一对照,却不相匹配。

没办法,“建碑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便决定继续寻找,实地考察。直到1952年9月,他们在青岛浮山南麓发现了“青岛红”花岗岩之后,大喜过望,便立即决定选用这种石料,因为这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国革命的红色石料。

从此,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留下了青岛的颜色和记忆。“青岛红”从此也成了石料中的“中国红”,成了青岛人为新中国成立献上的第一份红色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