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苏轼,不仅是宋代的文学巨匠,放眼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他也能排在前列。苏轼在诗词书画文各方面都可称得上宗师级,其诗清新豪健,其词豪放飘逸,其书结体短肥,其画文雅尚意,其文汪洋恣肆。苏轼的中秋充满诗意和情感,他一生中写下了许多关于中秋的诗词,传诵的名篇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中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等。中秋不仅是苏轼诗词创作的高峰,更是他人生经历的缩影。每一个中秋夜,苏轼都在月光下书写着自己的心情与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葵《苏文忠公造像》

杭州的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1072年,虚岁37岁的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精力充沛。八月十五日的夜晚,他在催促监考官员尽快评阅试卷时创作了《催试官考较戏作》。这首诗属于“戏作”,开篇就说“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可见当时苏轼的心情大好。诗以“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收尾,苏轼这是在幽默地督促监考官们:门外穿白袍的考生像一只只天鹅一样站立着企盼看到考试成绩,希望各位阅卷老师能点亮更多蜡烛,加班加点评阅试卷。

1073年中秋,苏轼在钱塘安济亭上观潮,写下了《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和《瑞鹧鸪·观潮》。虽然苏轼到杭州任职是因为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触怒了王安石,但他毕竟是主动请求出京避祸,还没有真正遭受政敌“毒打”,这时的苏轼,仕途顺利,心情愉悦,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不过,苏轼没有预料到,写在安济亭上的诗,在六年后的“乌台诗案”中,都成了指控他谤讪朝廷的罪证,他人生的一大痛点已在杭州的这个中秋写下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文忠公文选》

密州的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74年,苏轼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是被贬,而是升迁。密州虽然不如杭州富饶,但离兄弟苏辙(字子由)任职的齐州(今山东济南)更近了。1076年八月十五日,41岁的苏轼在超然台饮酒,看到郡中退休干部孔宗翰(字周翰)在墙壁上的题诗,一时诗兴大发,次韵作《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以为他日一笑”。也就是在这个中秋夜,苏轼“欢饮达旦,大醉”,思念着近在咫尺无法团聚的子由,创作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这首词中,他借月抒怀,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词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点题,表现了他对月亮的仰望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他幻想自己能够乘风归去,遨游月宫,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他回到现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露出苏轼由感叹、无奈,到接受、释怀,并发出美好祝愿的整个心路历程。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豪放风格,也充满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点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杨慎也称赞这首《水调歌头》为“中秋词古今绝唱”。

徐州的中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77年,苏轼又转任徐州知州。这一年苏家兄弟终于见年,苏辙在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八月十五日,苏轼与苏辙一同赏月。苏辙想起前一年中秋苏轼作《水调歌头》时,兄弟二人已六年未见,今年第七个年头终于团圆,不过苏辙心里知道,这个中秋过后,第二天他又要赶赴南都(河南商丘)任职,不免悲从中来,也以《水调歌头》词牌作了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轼看后,认为弟弟这首词基调太过悲伤,于是又次韵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来安慰苏辙的情绪。苏轼希望弟弟以谢安(字安石)的经历为戒,不要执着于功名利禄,能够早日退隐,“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兄弟一起享受简朴生活的乐趣也不错。

此外,苏轼在这个中秋还创作了《阳关曲·中秋月》,并以《阳关三叠》的曲调歌唱,表达了他对“此生此夜”兄弟团聚这段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明月明年何处看”的不确定,让人顿生“人生无常、珍惜当下”之感。

1078年中秋,苏轼卧病徐州,苏辙却在商丘。苏轼想起前一年写的“明月明年”正是今夜中秋月,于是作《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诗中称“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只有去年得以相聚,今年自己“卧病破窗中”,兄弟天各一方,充满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叹。

次日,苏轼收到苏辙寄来的七言诗《中秋见月寄子瞻》,苏辙在诗中感慨“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苏轼立马回寄一首《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中秋月的明亮、清澈和中秋夜的欢乐景象,反衬出自己的孤寂,但最后还不忘安慰弟弟“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足见手足情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寒食帖》

黄州的中秋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1081年,46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八月十五日,他与客人在江亭饮酒,醉后在郑元舆(字君乘)为朋友求墨宝的绢纸上创作了《书郑君乘绢纸》。1082年中秋,东坡先生创作了《念奴娇·中秋》,描绘了一个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光如水,清冷而美丽。苏轼在词中幻想“便欲乘风,翻然归去”,遨游月宫,又幻听“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通过描绘月宫的美景和响彻云霄的笛声,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超脱。这首词虽然像极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翻版,但对比苏轼在密州和黄州时的不同境遇,同样地追求虚幻,此时却是他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最好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苏轼回翰林院图》

开封、赣州的中秋

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

1085年中秋夜,苏轼在镇江与客登金山妙高台,命歌者袁绹歌《水调歌头》。这一年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由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执政,苏轼也翻身还朝,官职一升再升。仕途得意的苏轼,在开封多年反而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中秋诗词。1088年中秋,苏轼当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为皇帝起草了一道简短的敕令。1090年中秋,苏轼在杭州知州任上,向朝廷上奏《乞禁商旅过外国状》。1091年中秋,苏轼赴颍州任知州前,在开封与外甥柳闳(字展如)饮酒,讨论李白、韩愈的诗,作《书韩李诗》,记载当日“一杯便醉,作字数纸”。不过这些都是戏弄文字,并没多大价值。1093年中秋,苏轼在京,任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为友人吴复古(字子野)作《北海十二石记》。这一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启用支持变法的新党。

1094年,59岁的苏轼被一贬宁远军节度副使,再贬惠州。苏轼赶赴惠州途中,在赣州度过了中秋,当夜他独自唱起了彭城(江苏徐州)观月诗,即1077年中秋作的《阳关曲·中秋月》。苏轼还将此诗重新书写并作跋,就是《书彭城观月诗》。跋文中他回忆了十八年前与弟弟苏辙在彭城观月的情景,当时的情景和心境与现在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苏轼还是乐观的,并不觉得当下有什么悲伤,反而预感未来会有喜事,他说“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对未来还充满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时民《东坡行吟图》

儋州的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东坡先生晚年辗转各地,但一直保持着不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在惠州时,他写的几首《纵笔》诗,正是这种心态的流露。这些诗传回京城后,宰相章惇认为苏轼在贬谪地仍然过得太过快活,于是决定将他再贬至更为偏远的儋州。

1097年,苏轼62岁,在儋州任琼州别驾。中秋夜,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思念弟弟苏辙。这首《西江月》写于何地,目前有争论,主要有黄州和儋州两说,这里姑且依从后者。

这首词的开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表现了苏轼对人生如幻梦的感慨。他在儋州时年过花甲,已走到人生尾部,用“世事一场大梦”来总结、回望一生,流露出无比的凄凉感。接着,他感叹“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表现了对时间流逝、鬓边生白发的忧愁、无奈。而“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比喻贤良之人被小人排挤,势利之人避之唯恐不及,表现了苏轼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最后,“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他神色凄然,只有寄望能够与弟弟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苏轼的中秋,无论是在仕途顺利时,还是在被贬黄州、儋州的困境中,他都能在月光下找到心灵的慰藉,写下动人的诗篇。苏轼的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